【專題探索】台美中經貿關係的轉變與未來
陳玟吟.魏楚東 (2022/07/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7期》
台灣與美國、中國的經貿往來關係密切,近年美、中兩大經濟體競合關係轉變,牽動全球經濟發展與國際產業供應鏈的布局,不僅台灣與中國產業鏈的連結發展受到影響,也為台灣與美國的經貿合作帶來新的機會。20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陷入危機,中國挾帶著與台灣產業供應鏈合作的生產競爭優勢,逐步建立在全球產業供應鏈與經貿體系的重要地位,使得美國經濟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提高,風險也隨之增加。
中國於2015年推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企圖透過官方力量扶持重點科技產業,並以技術移轉換取市場進入許可或投資併購國外企業取得核心技術等手段,加速高科技的技術研發與科技產業發展,尤其在5G基礎研究與應用的發展速度,喚醒美國對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意識,開啟自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衝突,兩國相互的懲罰性關稅以及對出口、投資的管制已讓國際經貿關係產生結構性變化,轉變美國與中國經貿的相互依賴關係。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生產與貿易網絡,透過台灣中間財的生產與出口,以跨國貿易投入中國生產供應鏈的模式,與全球貿易供應鏈形成緊密的連結關係。然而自2013年開始,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威脅台灣製造業在中國市場的優勢,促使台商逐步將生產基地移回台灣或移往東南亞國家,台美中之間的三角貿易關係開始產生變化;在美中貿易戰的催化之下,進一步降低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生產依賴關係,促使台灣產業找尋新的生產合作夥伴,包括以半導體製造優勢提升與美國的經貿合作關係。
面對美中貿易戰的衝突,與COVID-19為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帶來斷鏈的危機,以及美中兩國皆積極發展其國內產業供應鏈,本文將透過美中貿易戰前,台美中之間的貿易與生產合作關係,探討美中貿易戰以及COVID-19對台美中跨國產業供應鏈的影響,以及台灣與美國、台灣與中國在經貿關係的轉變;最後,在美國與中國各自推動關鍵製造業發展的趨勢下,分析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轉變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台美中跨國產業供應鏈的發展
(一)美中經貿關係的發展與轉變
中國經濟崛起的轉變過程中,美國對其所採取的貿易政策扮演關鍵角色。2000年9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待遇,中國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動中國出口快速成長,尤其在美國市場逐步擴展其競爭優勢。由2001~2021年美國主要貨品進口國的進口金額變化,可發現美國自中國進口貨品金額自2002年開始超越日本,並逐年開始快速成長,2011~2018年美國自中國的貨品進口金額由417,340百萬美元,增加至562,700百萬美元,占美國進口比例由18.44%上升至21.57%,美國進口貨品對中國產業鏈的高度依賴,喚起美國的經濟安全意識(圖1)。
經貿關係、美中貿易戰、供應鏈、半導體產業、紅色供應鏈、全球布局、產業升級、跨國合作、經濟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