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國際鏈結 借鏡亞太區創育體系合作機制
林伯恒、杜薇、陳詩晴、黃經堯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交大產業加速器中心(IAPS)自2012年成立後,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辦之新興產業加速育成計畫,開始推動國際合作。初期經由政府在APEC中取得補助辦理亞太地區加速器網絡組織,邀請眾多亞太地區具代表性的加速器來台交流、舉辦國際論壇、製造國內新創團隊簡報互動機會並引薦台灣創育生態資源。在這交流過程中,逐步鎖定特定國際創育夥伴成為該國家的創育代表,進而開展緊密的合作機制,歷經三年APEC計畫後,IAPS逐漸摸索出跨國創育體系的合作機制。
尋找積極的國際夥伴
IAPS早期期望透過日本東京在地大學及創育機構來建立合作管道,以大企業總部為主的東京,在諸多因素下(如時間、交流關係與力道)實難有具體成果。但從2017年起,將合作重心放在日本九州的福岡市,由於推動的目標一致、彼此重視合作成效,反而加速兩國的新創交流,因此IAPS無論在地方政府層級、民間加速機構、產業組織上面,都獲得有效的合作機會。現階段IAPS的主要合作對象為Startup Go!Go!,為福岡重要的新創培育單位,協助新創公司與中大型公司進行合作、提供媒合機制並加速九州地區創業生態圈的交流。Startup Go!Go!本身積極布局國際合作管道,聚焦台灣、韓國、中國、香港等區域的發展,並因而成立GxPartners LLP十億日圓投資基金,投資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國新創事業。
進入日本市場一直是台灣企業發展東北亞市場的重要策略,然而實際上與日本人做生意並非易事,需要建立長久的合作信任關係。IAPS鎖定日本福岡作為新創公司進軍日本市場的跳板,偕同Startup Go!Go!及九州經濟連合會的支援,已逐步建立合作默契,國內的新創團隊將可運用這一層合作關係,逐步建立日本市場發展策略,台灣新創綠夾克和元盛生醫因此而成功打入日本市場。
東南亞的市場發展潛力,近年來成為台灣政府與企業專注的重點區域,東南亞國家的育成中心亦如台灣育成中心的發展策略,以學校型育成中心占大宗,過往透過出席國際間的育成活動與論壇,展開初步的認識,再經由年度拜訪拓展交流機會。東南亞國家中,育成結構與發展較為成熟的三個國家分別是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自然成為IAPS早期合作的對象。以泰國為例,2016年泰國政府正式提出「泰國4.0計畫」,內容涵蓋2017~2036年的經建計畫,主要目標是以科技為傳統產業提高價值,包括新世代汽車、智慧電子、高端旅遊與醫療旅遊、高效農業和生技、食品創新,並訂定五大新興產業為智慧機械與自動化、航空航太、生質能源和生物化學、數位化、醫療與保健,此舉將協助泰國既有產業升級與轉型並發展新興產業。現階段泰國有三項產業與農業升級轉型方向相關,包括農業生物科技、食品加工業、醫療產業。這三項產業除是泰國關注焦點,正好也是台灣新創公司發展的優勢所在。
亞太創育、跨國合作、IAPS、Startup Go!Go!、新加坡BLK71、泰國4.0計畫、國際加速器、資金媒合、創業生態圈、國際化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