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悶」經濟下政府財政的困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悶」經濟下政府財政的困境

莊朝榮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消長

從經濟觀點而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一直是促進經濟成長最有效的宏觀調控工具。1930年代大蕭條之前,主流經濟學深信市場自我修正的能力,但大蕭條的發生使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躍為主流。凱恩斯財政政策有效擊退大蕭條,致使1970年代之前成為主流。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經濟成長停滯且通膨當道,凱恩斯財政政策遂成無用武之地。

1970~2008年期間,貨幣政策萬能論主導全球經濟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為避免發生大蕭條G20聯合各國大舉擴張財政支出,並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終於讓全球經濟步上復甦之路,由於許多國家政府財政擴張過巨,尤其是歐元區國家債台高築,導致爆發歐債危機2011年後財政政策退場,為了提振經濟復甦力道,降低失業率,歐美日陸續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截至目前,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確實透過股市與房市上漲,刺激民間消費與建築投資成長,但對降低失業率的成效則不顯著;日本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促使日圓貶值,激勵出口,但進口因成本增加反而快速成長,導致貿易赤字;歐元區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近期經濟復甦略有起色,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日本野村證券總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辜朝明指出,1980年以前貿易是自由的,資本流動則受管制,外匯市場以跟國際貿易直接相關的交易為主。因此,貿易出超國貨幣傾向升值,貿易逆差國貨幣則傾向貶值,但1980年以後,所有主要經濟體大規模開放資本市場,在很多情況下扭轉了資本流大致跟隨貿易流這種因果關係。資本流經常製造出可能引發動盪的貿易流,現今大規模的跨國資本流動不但加劇全球貿易失衡,同時還使各國難以個別施行貨幣政策,目前資本已可自由流動,外匯市場充斥以跨國套利為目標的資金流,促使資金從低利率國家流向高利率國家,有助平衡貿易收支的功能不復存在。資金流亦削弱各國央行調控國內景氣的能力,央行升息以求內需降溫,反而招來更多投資資金流入;降息以求刺激國內投資,反而會導致投資資金外流。因此,在資產泡沫破滅過後,民間部門多以減債為主,民間投資意願不高,降息以刺激投資的貨幣政策會失效,有賴擴大公共建設的財政政策才能振衰起敝。
 

公共投資支出與振興經濟之關係

反觀國內,政府財政常年赤字的結果,除了政府債務扶搖直上外,在近年來已出現政府預算編列捉襟見肘的情況,許多社會福利支出排擠了與民生相關的經濟發展支出。而政府公共投資也接連四年負成長,無法替補民間投資的不足,也因此無法為扮演振興當前經濟應有的角色。在當前貨幣政策已難有發揮的餘地之情況下,要促進經濟成長唯有從擴張財政政策著手。

2001~2012年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實質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之關係可以看出,在經濟不景氣2001年,經濟成長率-1.65%,民營企業投資負成22.98%,而政府公共投資亦負成9.22%,政府公共投資不能適度擴張,以挽救陷於衰退的經濟(1)。同樣2003年發SARS時期,民間投資低迷,而政府公共投資亦負成4.47%,在在顯示政府公共投資功能應該發揮而未能發揮,而錯失提振經濟的機會2008年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2009年民間投資大幅衰退18.15%,政府公共投資大幅成15.94%,雖然經濟衰退1.81%,但若沒有大量政府公共投資挹注,經濟可能衰退更嚴重。近兩年來,民間投資不振,而政府公共投資也跟著減少,要期待經濟有所表現,是難上加難。

財政赤字政府債務公共投資經濟成長年金改革社會福利支出舉債限制失業率貨幣政策債務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