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淺析台馬產業之可能合作契機
黃科智 (2018/04/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4期》
馬來西亞總體經貿現況
2016年馬來西亞的實質GDP為馬來幣1,107,854百萬元(約2,758.55億美元),其結構(支出面)組成大致上與台灣相同,民間消費約占55%、國內投資約占20%、政府消費約占15%及淨出口約占10%。若以馬來西亞總人口約3,000萬人而言,其人均實質GDP約為9,000美元(人均名目GDP約為10,000美元),相較於台灣的24,000美元可能還有一段差距。不過,馬來西亞的人均所得在東協國家中僅次於汶萊、新加坡,屬於高所得且具消費潛力的東協國家。
從近年馬來西亞的經濟成長率保持在4%以上來看,則是高於近年台灣平均在2.7%的經濟成長率,顯示馬來西亞的未來經濟成長空間仍然可期(圖1)。而根據馬來西亞政府2018年2月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2017年馬來西亞經濟成長率為5.9%,高於2017年台灣經濟成長率3.28%,顯示馬來西亞處於經濟快速成長階段,具發展潛力。
圖1 馬來西亞實質GDP組成金額及GDP成長率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4月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課徵6%的消費稅(Good & Service Tax, GST)以增加財源,但此舉不僅導致國內消費需求緊縮,且間接引發國內廠商資金的加速外流,讓原本弱勢的馬來幣繼續走貶。而弱勢的馬來幣亦弱化國內民眾消費或是廠商進料的購買力,使當年度的進口成長率衰退15.79%,另外也因當時石油價格大幅滑落,讓仰賴石油及天然氣資源外銷(約占14%)的馬來西亞,出口下降14.64%(圖2)。不過,近期石油價格止跌回穩,以及GST對國內消費的衝擊遞減,馬來幣止貶回升,在國外需求普遍回溫的情況下,2017年馬來西亞出口成長7.1%、進口成長7.4%。
圖2 馬來西亞進出口貿易總額及其成長率
整體而言,雖然馬來西亞的內外經濟在過去兩年間出現低迷的狀況,但近期原物料價格回穩攀升,同時在全球景氣回溫的加持下,馬來西亞未來可望保持在6%的經濟成長率,重新成為東協國家中高速成長的國家之一。
馬來西亞的產業結構分布與政策目標
在馬來西亞的三級產業結構分布方面,農業與工業的比重逐年降低,服務業的比重在2012年後則超過了50%,代表馬來西亞逐漸擺脫勞力密集的傳統工業,同時在國民所得增加的情況下,朝金融、消費型服務業或是生產者服務業的方向轉型(圖3)。
圖3 馬來西亞三級產業結構比例變化
若再觀察主要的產業結構變化,可以發現製造業的比重在2016年已降至22.61%,取而代之的是批發零售業(19.34%)及運輸通信業(9.11%),這可以說明近年馬來西亞國內電商及物流業者的增加,以因應消費習慣的轉變,但在支應電商的金流部分或許還未能有效擴張,目前僅有MOLPay與iPay88兩大當地金流業者所壟斷(圖4)。
電子電機產業、智慧機械、數位自由貿易區、農業智慧化、金流物流整合、阿里巴巴eWTP、智慧農業合作、石油天然氣上下游、電商平台布局、台馬產業鏈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