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我國能源稅法何時才能達陣?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我國能源稅法何時才能達陣?

劉婉柔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自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為社會與經濟活動,不斷使用大量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而隨著生產規模和消費活動迅速擴大,加上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的不當利用甚至傷害,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人為溫室氣體濃度急速增加,導致溫室效應的產生。全球氣候變暖,不僅造成極端氣候現象頻繁地發生,兩極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將嚴重威脅低地勢島嶼和沿海地區人們生活和財產,且動植物種群數目和分布也會產生影響,人類健康問題也愈來愈多。因此,國際間為了遏止氣候變遷的威脅,1992年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議起,每年積極經由協商和談判,透過環境與生態公約的簽署,試圖控制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防止氣候系統繼續受到人為干擾和危害。

   為兼顧經濟發展及符合環保要求,歐洲各國在九年代期間,從以法令直接管制的環境政策轉向推動綠色租稅改革,試圖透過環境稅、能源稅、碳稅等經濟工具,利用價格機能來改變能源使用結構以解決環境問題,並使用該稅收作為政府財源,以改善當前經濟問題或財政結構,增加國民福祉(周嫦娥等20041)。其中,能源稅之定義為針對各類形式的能源產品所課徵的稅,通常是針對化石燃料,而課徵是為了讓產品與能源在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以落實使用者或是汙染者付費的原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

   在此溫室氣體減量共識下,我國在2006年舉行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上達成推動「能源稅條例」立法決議。立法院2006年起便陸續提出不同的「能源稅條例(草案)」版本,但迄今尚未有任何能源稅條例通過三讀程序。此外,財政部和賦改會亦分別20062009年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而兩草案也皆未完成立法程序。20129月,財政部長張盛和又宣布行政院財政健全小組將11月召開會議討論建置能源稅,課稅草案預定最快2013上半年提出(經濟日報2012)。

   有鑑於能源稅雖獲得極大共識,卻遲遲沒有推出,本文將從我國能源使用概況、現有能源相關稅費的徵收情形、各「能源稅條例(草案)」版本之比較進行分析,以探討能源稅條例未來立法方向與重點,並藉由台經院3E動態一般均衡模型,評估開徵能源稅之可能影響,以作為未來當局施政與各界探討之參考。

 

我國能源使用概況

   我國能源需求在過去20年間成長十分快速,國內能源消費19915,325萬公秉油當量增201111,192萬公秉油當量,年平均成長率3.78%,且使用多為進口。2011年為例,進口能源依存度97.68%,進口石油依存度甚至高99.98%,能源進口總值574.87億美元(約新台1.7兆元),平均每人負擔能源進口值則2010年新台69,004元,成長201180,870元,增幅17.20%(經濟部能源局2012)。

   若按能源別區分,煤炭消費量則自199118,775萬公噸4,093千公秉油當量),增201164,790萬公噸8,278千公秉油當量),年平均成長率6.39%;進口液化天然氣與自產天然氣消費量分別1,472百萬1,340百萬立方公尺7361,184千公秉油當量),提高14,638百萬1,499百萬立方公尺2,0941,328千公秉油當量),年平均成長率分別12.17%0.56%;石油產品消費量則2,973萬公秉油當量,成長4,561萬公秉油當量,年平均成長率2.16%。其中2011年主要能源產品消費量,以石油腦占比最(49.13%),其次為車用汽(12.58%)及煤(12.12%)。能源消耗持續增長將不利於二氧化碳減量目標的達成,因此,能源稅此等經濟誘因政策工具有其必要性(1)。

能源稅綠色租稅節能減碳碳排放能源價格貨物稅環境政策產業影響租稅改革能源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