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如何運用ECFA擴大陸資及陸客來台效益
孫明德 (2011/01/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期》
我國自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累計至2010年10底止,共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93件,核准投資金額為1.3億美元,相較於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94.9億美元相比,雙方投資規模呈現相當大的差異。不過,當前正值台灣邁向黃金十年的開始,擴大對外招商及產業結構轉型齊頭並進,ECFA更帶給台灣商品進入中國的機會,對於中國企業投資自應予以關注,並分析其來台可能效益及風險。另外,我國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已有兩年,陸客人數呈現爆炸性的成長,但由於台灣地理範圍及景點有限,未來如何擴大陸客來台效益,成為服務業及服務輸出的發展重點。為此,本文擬先就中國對外投資情況進行回顧,其次就兩岸經貿關係帶動的陸客來台效果加以分析,最後就我國運用陸資及擴大陸客之效益與風險加以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與結論。
中國對外投資的「量增」與「質變」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的外商投資與其貿易表現向來為其經濟表現的關鍵,觀察2005~2006年中國吸收的外商投資約在780億美元左右,2007~2008年則快速躍增至1,400億美元(附圖),其主因在於中國計畫縮減對外商企業稅負優惠,許多外商趕在優惠取消前趕搭末班車增加投資,使得金額大增。其後,金融海嘯嚴重打擊了後續投資的意願,使得2009年外商投資又回到782億美元水準,直到金融危機平息後才逐步回復。雖然在2009下半年起,外商投資金額及企業新增家數都有回復正成長,但廠商性質已有所不同,服務業投資成長高於製造業,例如上半年服務業投資成長38.2%,但製造業投資成長僅有1.9%,同時來源國偏重於亞洲地區,歐美廠商由於母國景氣尚未回復,因此投資腳步相對遲緩。
附圖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及對外直接投資
相較於外商對中投資成長已趨飽和,近年來隨著經濟規模與金融實力的擴張,中國主權基金及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擴張及其動態,更成為外界關注的新焦點,例如國際預測機構EIU便預測,中國對外投資將由2010年之493億美元,大幅增至2011年之761億美元,以此擴張速度,中國對外投資金額將在2013年超過外商對中投資,成為資本輸出國,且對全球經濟影響力將更為擴大。而在其投資標的選取上,由於中國具有對外投資能力者多為國有企業,受政策主導程度高,加上在與日本釣魚台紛爭中,中國成功利用稀土禁運作為報復日方的手段,同時在國際原物料需求旺盛,油價可能再度上揚至每桶百美元的高點,使得未來中國直接投資將由「資源型」併購擴大至「知名企業」,甚至是「糧食」的收購行動。
在資源部分,中國早已大舉介入中東、非洲及澳洲的礦產經營權爭奪;在知名企業部分,除了IBM筆電部門及歐洲電信、機械業者被中國收購外,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台灣勤業眾信)近期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自2009年第三季至2010年第二季,海外購併143件,總金額達342億美元,遠超過近六年之平均水準。而其併購標的由以往的礦油氣產業,轉向以農業、製造業、金融及汽車產業為主,例如已被併購的Volvo及韓國的光州銀行等企業,進行這些動作的原因在於,中國企業希望透過收購海外知名品牌及科技,提升其在價值鏈或供應鏈上的地位。另外新興市場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國際糧食價格可能繼原油之後呈現上揚趨勢,使得收購糧食及國際重要食品公司成為中國繼資源爭奪後,下一波可能的重要戰略投資標的。
ECFA效益、陸資投資、觀光收入、自由行政策、招商策略、服務品質、觀光產業升級、旅遊動線規劃、國際媒體行銷、兩岸經貿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