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浪潮退去,瑰寶浮現——海嘯過後的產業新契機
劉靜容 (2010/05/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5期》
震撼過後的餘波盪漾
揮別2008年延燒自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引發之國際金融海嘯噩夢,時隔一年半,歐美各國日漸擺脫長期經濟衰退陰霾,亞洲各國亦自這場災難中逐步復甦。雖然金融海嘯的餘威猶存,惟部分經濟指標顯示景氣衰退幅度開始減緩,甚或出現反轉跡象。然而來勢洶洶衝擊著全球的金融海嘯,帶來國際市場環境中最大之變局;此波驚濤駭浪破壞了全球既有之分工及供應鏈型態,引發的是產業重組與洗牌效應。是故時值今日,各國經濟固然逐漸自席捲而來之金融海嘯中平息,然而在餘波盪漾中,掀起的是陣陣產業結構轉變之漣漪。
誠如美國著名學者Michael Porter所言:「眼前的金融海嘯正是企業的關鍵期,在這樣的時刻,企業於市場的位子將產生改變,一切事情都將解凍;領先者可能變成落後者,落後者也可能變成領先者」。面對商業活動遊戲規則改變,嶄新消費趨勢產生,許多國家著手調整產業發展方向,以便在景氣恢復時,率先取得發展契機。為進一步探討走過金融海嘯後,亞洲主要國家如日本、中國、韓國、香港及新加坡,如何順應海嘯席捲浪潮,調整產業結構與發展趨勢,本文自概述金融海嘯過後亞洲成為支撐全球復甦力道出發;其次探討亞洲主要國家面臨金融海嘯造成之產業重組及洗牌,如何採行適切之產業政策加以因應;並歸納產業未來主要發展趨勢,最後檢視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策略,是否得以在揮別金融海嘯後,於全球產業版圖的重整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景氣復甦露曙光
回顧2008年下半年,此波強勁的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當中衍生之實質需求減緩、全球貿易活動萎縮、企業倒閉、失業率攀高、薪資所得下降及財富縮水等負面連鎖效應,影響層面從金融保險業逐步擴散到各項製造業、服務業,全球國際貿易亦出現自二次大戰以來的首度負成長。2009年下半年隨著浪潮的退去,全球景氣逐漸揮去衰退陰霾。觀察全球景氣現況,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院於2010年第一季世界經濟調查(World Economic Survey, WES)結果顯示,自2008年第三季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氣候指數(World Economic Climate)於2009年第三季已微露曙光,至第四季持續改善,顯示全球景氣已自2009年上半年觸底,逐漸邁向復甦之路(表1、圖1)。2010年第一季全球經濟氣候指數由上季91.4增至99.5,連續四季回升,並首次高於全球氣候指數長期平均值(96.9);而對於未來經濟表現仍呈現成長預期,認為未來半年仍將保持復甦動能(圖2)。
表1 IFO世界經濟調查結果
圖1 IFO全球經濟氣候指數
圖2 IFO全球經濟氣候指數(當前判斷與未來預期)
進一步觀察全球主要經濟區域指標,2010年第一季亞洲地區經濟氣候指數為108.8,超出90.4的長期平均值,而北美地區(90.4)及西歐地區(98.3)之經濟氣候指數雖持續呈現好轉態勢,惟仍未超過長期平均值。此外IFO進一步指出,除亞洲之外,受訪專家對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現況仍呈負面評價,故此波經濟的復甦力道,實可謂為建立於亞洲國家的強勁帶動(表2)。
產業重組、新興產業、知識經濟、資訊科技、綠色能源、服務業升級、亞洲復甦、產業政策聚焦、智慧型產業、金融海嘯轉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