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亞太區域經濟景氣展望與成長策略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亞太區域經濟景氣展望與成長策略

邱達生  (2010/06/04)    《台經月刊第33卷第6期》

2008~200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肇因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金融風暴的擴大,如今雖然危機衝擊已近尾聲,但是其對亞太區域經濟成長與結構產生的劇烈影響依舊餘波盪漾。亞太區域最主要的多邊合作對話機制亞太經合(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為了因應經濟危機對總體結構、社會各階層,乃至於氣候變遷與生態保護政策的衝擊,刻正積極規劃一套新成長策略,希望以新策略來帶動新經濟運作模型,使得亞太區域盡快從不景氣中復甦,並提升因應未來潛在危機衝擊的能力。

成長策略的出現是因為經濟危機造成世界各經濟體國內生產毛(GDP)的萎縮,但APEC成長策略的目標與內容卻不僅僅是針GDP的拉抬,而是鎖定更廣泛的範疇。實GDP成長率已經是全世界在觀察經濟景氣循環的最主要指標與依據,然而成長策略所追求的社會、環境、經濟、知識與安全等多重目標卻尚無量化標準,因此未來如何落實成長策略的成果評估將是一項挑戰。再者區域經濟景氣已經明顯地出現落底反彈,亦即當初刺激成長策略受到矚目的因素將逐漸消退,這也將對成長策略未來的發展態勢造成影響。

本文首先介紹亞太地區,亦APEC區域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景氣概況,因為經濟景氣循環與成長策略息息相關。再者本文描APEC成長策略的內容、目標與意涵。最後分析並評估成長策略發展的未來展望,以及潛在的機會與挑戰。

 

亞太區域經濟回顧與展望

對亞太區域的經濟體而言,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是新興市場,在經歷1995~2000年網路泡沫危機的洗禮之後21世紀的來臨無疑是一個重整旗鼓、努力振作的開端。美國身為世界最大規模的經濟體,在危機發生前,一直是以「世界市場」的態勢引領著亞太區域其他經濟體的成長。歸功於美國對消費財的大量需求,多數亞太國家2000~2007年期間迅速成長。在這期間最受矚目的經濟表現,莫過於中國、俄羅斯、越南等新興市場驚人的成長率。中國2000~2007年的平均實GDP成長率高9.9%,並且獲得「世界工廠」的封號。以輸出能源與礦產為主的俄羅斯,在這一段期間也擁有平均高7.0%的年成長,而與中國、印度、巴西同時被列為世界「金磚國家」。而越南1987年實施開放改革,其經濟成長2001年起迅速起飛2000~2007年的平均成長率7.6%2008年的亞銀研究報告還因此稱讚越南為「東南亞之星」(1)。

 

1 APEC會員經濟體實GDP成長率
 

除了新興市場的經濟表現相當優異之外,亞太區域的外需導向經濟體,諸如香港、韓國、新加坡以及其他的東南亞開發中國家,也都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的幾年,享有高成長的繁榮景象。此外由於這一些經濟體1997~1998年東亞金融風暴受創嚴重,因此其2000~2007年的經貿成績,也可視為東亞金融風暴後的復甦表現,其企圖擺脫風暴陰影的動機明顯、動能強勁2007年,韓國、印尼、菲律賓等經濟體由於大幅改善了金融危機衝擊下的政府財務狀況,加上後勢與市場潛力看好,被譽為「新鑽國家」。

APEC平衡性成長包容性成長綠色成長知識經濟安全性成長亞洲內需儲蓄率經濟復甦多邊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