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生物科技專利的「發明」與「發現」之檢辨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生物科技專利的「發明」與「發現」之檢辨

李順典  (2011/03/01)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4卷第3期》

關於專利保護適格(eligibility)的問題,目前已進行到促進生物科學朝向產品商業化與其製程。

適格性所謂「發(invention)」的定義,已可應用到生物科技的範圍,但由於歐洲專利公(EPC)、美國專利法,以及基本專利制度的不同,使用生物材料的「發明」仍存在著是否可獲得專利的問題。歐洲對於生物材料適格性的問題由歐盟指(EC Directive)加以規定,美國早期則是由判例法來決定。在專利制度中,關於適格性的問題,例如「發明」的種類及其解釋,每一個細節都被嚴密的審視。

就法律結構必須具備的基本適格性而言,在可以獲得專利和不可獲得專利的標的之間,要有一個清楚的界線。可專利性的標的必須是一種「發明」,而針對使用生物科技的材料,專利法又將之區分為「發明」和「發現」,與古典機械科學和技術適用專利的情況有所不同。

也就是說,生物科技上的「發現」可能無法授予專利,但生物科技「發明」的基因序列是可獲得專利的。「發現」的觀念是指:自然界業已存在的事物或現象,藉由「被發現」而變成新知識。就法律觀念而言,「發現」相對於「發明」,有顯著的不同,「發明」是一種新穎的生產或製(process),不能是先前已存在的。

專利制度的問題在於,標的的範圍與可專利性的標準。此時,我們必須在這兩個觀念之間做出區別,因為這是一種基礎的研究,亦即,專利保護的適格性也就是說專利制度是否包含「發現」的標的物,與合法發明的標的物之可專利性,是完全不同的問題(1)。

 

發明(Invention)

僅有少數國家的專利法給予可獲得專利的標的(即「發明」)一個明確的定義,而美國專利法就是其中之一,其宣稱:「任何人發明或發現任何新穎的和有用的製(process)、機(machine)、製(manufacture)或物之組(composition of matter),或因而產生任何新穎的和有用的改善,可能因此獲得一種專利(2)。」除了給予定義之外,這也是「可獲得專利的發明」之特定種類。

「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TRIPs協定)」也沒有給予可適用專利保護的「發明」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它也沒有將自然發生的物質排除於專利之外,例如基因和細胞,該協定專利保護的範圍延伸到所有科技,包含生物科技的發明TRIPs與歐盟指令對生物科技的發明均保持善意,歐盟指令同樣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它顯然認為生物科技的發明保有其可專利性。歐洲專利公約的適格性則很明確,例如基因序列的「發明」是具有可專利性的標的(3)。

1.法律的定義(Legal Definition)

很難解釋為何多數專利法沒有明確定義「發明」的觀念,當標的包含不同類型的發明時,若意圖使用一種定義去包含那些非常抽(abstract)的事物,這樣「發明」的法律定義可能不夠精確。

在解釋的層次和未來的發展上,本質的複雜性並不代表一個明確的定義不適用,「表達序列標籤(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就是一個適切的案例,因其在這個領域被質疑是否可獲得專利之故。然而,不需要去否認現有的定義觀念,抽象地包含所有的科技(4)。更多的國家在不肯定的條件中已傾向去定義「發明」的觀念,這已闡明有關生物科技的討論可能有助於專利保護適格性的了解。

2.發明而非發(Invention as Opposed to Discovery)

「發明」的法律定義已在歐洲專利公(EPC)5)的國家和美國有所發展,但關於可專利性的標的,學術界已發展到將在歐洲專利法和美國專利法中,被認為是自然產物的「發現」排除於專利之外,因專利法包含的標的也可能在自然界發現。這在「發明」和「發現」之間難解的區別,對某些專利法保護的事物存在著實質的影響。

健康種苗病害檢定非農藥防治無性繁殖作物病毒檢測產學合作外銷驗證種苗標章疫病檢查國際檢測制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