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新興經濟體為世界帶來成長希望還是能源浩劫?
孫明德 (2010/0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期》
「新興經濟體」又常被稱為「新興市場」或「新興國家」,此一名詞最早出現在1980年代由世界銀行所提出,指一國或一地區之社會或經濟活動正處於快速成長及工業化的階段,類似的名稱有開發中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等。目前對於新興經濟體的看法仍未有統一標準,若依照經濟學人的分類,目前全球約有27個新興經濟體,分別為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尼、以色列、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南韓、台灣、泰國、土耳其、香港、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等27國,其中以中國、印度等為一般所熟知的新興經濟體代表,國際投資機構摩根史坦利之分類大致相同,但將香港及新加坡歸類於已開發國家而未列入。
2008年中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雖然使得全球及各主要經濟體受到重創,但其中多數的新興經濟體仍能保持相當的成長率,抑或是在全球景氣觸底後率先反彈,且近期許多新興經濟體更在國際會議主動提出多項倡議,這些現象似乎顯示了新興經濟體在本波經濟危機中成功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未來可能在國際舞台更上層樓,因此成為全球矚目的經濟焦點。但由另一個角度觀察,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發展中所耗用的資源,以及其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也被外界解讀為近年國際能源價格高漲,以及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的重要因素之一。為進一步了解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全球經濟與資源使用的影響,本文將分別就新興市場經濟表現及其全球能源價格的影響分別加以分析,以評估新興經濟體未來在國際經濟可能扮演的角色。
新興經濟體表現與國際能源價格趨勢
為便於了解新興經濟體之經濟表現及同時期的能源價格水準,本文採用摩根史坦利所編製之全球股市指數及新興市場股市指數,用以作為全球經濟及新興經濟體經濟表現之代理變數,另配合西德州原油價格為國際油價的代表進行比較,樣本期間則取1999年1月至2009年10月(圖1)。由圖中可看出,1999~2001年間由於網路泡沫經濟的影響,全球及新興市場經歷一波景氣循環,其間國際油價亦受國際景氣影響而小幅滑落。
圖1 1999.01~2009.10 MSCI指數與油價趨勢
上述情況自2002年起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新興市場經濟表現自全球景氣由網路泡沬復甦後,便顯著優於全球市場,且波動程度也大。自其2004年突破400點後指數更呈現快速上揚格局,至2007年10月達到1,337.6點的歷史高點水準,反觀同時期之全球指數則僅由200點上揚至400點,其後由於各主要國家紛紛採取較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全球及新興市場表現稍有回落,2008年第三季起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所影響,致使MSCI全球及新興市場指數均呈大幅下跌趨勢,直到2009年第二季起才逐步反彈走揚。
新興市場、能源價格、碳排放、資源耗用、金融海嘯、外匯存底、衍生商品、貿易失衡、經濟合作、結構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