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經濟穩定成長的謀求
施建生 (2006/03/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3期》
在本刊上期中,我們已明瞭凱恩斯之總合需要理論的要旨,現就可依據這一理論對當代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所須採取的對策加以分析。第一個自然是失業問題。在凱恩斯心目中,在經濟蕭條時所產生的大眾失業之為害僅次於戰爭,其所引起之人群遭受的災難以及物質資源的浪費殊非筆墨所能描述於萬一。因此,他就要探討決定就業總量的因素。
在古典學派的充分就業的觀念中,雖然承認自願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但對其他的失業則都歸咎於工會與政府的干預,以致不能相機調整工資率的下降。他們認為只要工資率能減低,失業就不會存在了。對於這一點,凱恩斯是不能苟同的。因為,第一,工人可以拒絕在低工資下去工作。第二,貨幣工資的減低會使邊際成本下降,這時廠商就會增加生產,結果貨物供給增加了,物價亦告下跌,二者相消後,工人所獲實質工資並未減少,廠商所獲的利潤亦未增加,這樣他們自然不會增產而雇用工人。第三,就是就業與產量都增加,消費的增加則不若所得之增加的大。這就會使所製成之貨物不是以低價出售,就是形成存貨,以待日後售價之出現。這樣自然沒有增加生產的必要,結果就業也就不會再增加。
因此,在經濟蕭條的時候,雖然有許多人願意接受較低工資,他們還是不能找到工業。不但如此,這時任何想要以減低貨幣工資而達成實質工資的減低的意圖都不會成功,所能達到的只是物價降低,實質工資則仍依舊。唯其如此,社會上就有所謂「非自願性的失業」,他們儘管願意接受低工資,但仍不能得到工作的機會。由此可見,他們之拒絕接受低貨幣工資也就合乎邏輯了。
減低工資固不能如上所述達成就業之增加,但在凱恩斯看來,這不是說工資率的變動對於就業總量毫無影響。這種影響是有的,但須從他的總合需要理論中之三個主要變數因而所發生的變化中去理解。這三個變數是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與利率。何以要從這三個因素的變化中去理解呢?這是因為在凱恩斯看來,失業之所以產生,基本上是由於總合需要的不足,也就是社會中之消費與投資總額的短少。要增加就業就只有從增加總合需要入手。
現在可先從工資變動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說起。如果工資減少,物價也隨著下降,同時,如果工資減少的程度大於物價下降的程度,這樣勞動者所收之實質工資自然也減少了。在另一方面,社會中一般利率與地租都有契約的關係一時不會變,現在物價既然下降了,那麼他們的貨幣所得固然不變,但實質所得則增加了。這種現象無異是將實質所得從勞動者的手中重行分配到利息與地租所得者的手中。一般地說,勞動者的邊際消費傾向總比利息與地租所得者的大,這樣這種重分配的結果是從消費多的人手中轉移消費少的人手中,最後自然是使消費總量減少。
凱恩斯理論、總合需要、失業問題、充分就業、通貨膨脹、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經濟穩定、邊際消費傾向、投資社會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