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灣地理空間資訊產業發展現況及展望
謝啟賢 (2011/05/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5期》
近年來,以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術為關鍵的資訊產業發展迅速,幾乎與國民經濟相關的各個部門皆有應用,地理空間思維更是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自1990年內政部成立「國土資訊系統推動小組」起,台灣的GIS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GIS產業日益呈現出專業精細化、產業分流化的理性態勢,產業發展帶來了專業分工,GIS目前應用於國土、測繪、城市、警務、國防、電力、水利、交通、電信、環保、航太航空、郵電、農林、地下管網、應急救災等各項領域中。目前全國五所地理系所開設GIS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每年地理資訊專業畢業生逾200人,加以WebGIS的技術開發,Google Map、Google Earth等免費網路地圖平台的流通,帶動地理空間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
國際間地理空間資訊產業發展現況
國際上空間(地理)資訊(Geospatial)科技市場逐年成長,以美國而言,2004~2009年間,GIS產業產值年平均成長率為11.3%,全球市場目前已達55億美元的營收(圖1)。而在教育方面,至2003年為止,已投入相關GIS軟體教學於1,500多所高中。以韓國而言,每年以30%成長率擴張,國際整體GIS產業淨值成長幅度相當大。此外,根據2004年美國勞工部發表重要的研究報告指出,空間(地理)資訊科技(Geotechnology)將會與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及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成為未來十年的三大重要新興產業。
圖1 2004~2009年全球GIS產業營收及成長率
台灣地理資訊系統發展演化的階段
國內的地理資訊系統發展大約是20多年來的事情。1986年,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引入國內第一套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開啟國內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研究的先河。由於政府相關單位的支持,各大學的相關系所和政府單位,陸續購買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在國外學有專精的學人也陸續歸國,加入地理資訊科學的研究團隊。在短短的數年之間,國內的地理資訊系統數量、研究人員、學術單位所提供的課程等,都呈幾何級數的成長,為我國的地理資訊系統學術發展和應用研發建立良好的基礎。目前,GIS的學者和使用單位遍及地理、土地資源、森林、都市計畫、測量、土木等等不同領域和單位。國土資訊系統正式推動後,更是公法人的資策會啟動於前,加上各學研機構持續發展,至近期產業界大力的商品化於後,形成了一綿延不斷的本土化GIS發展史。其中主要的參與者有學研界的技術引入與研發,公私法人和產業的工具生產與行銷,及本土GIS使用者的需求反映與市場支持。國內NGIS(國土資訊系統,Nat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空間資料產業及商業GIS的興起,使得台灣地區的GIS內需市場持續擴大,而使特殊功能需求及價格取向的GIS內需形成本土GIS產品的利基市場。而台灣GIS產業的發展歷程,依前所述可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1.技術引入期(1985~1990年)
發展GIS的單位多為學校與科研機構,要求發展的需求多來自本身的研發需要,極少數較早發展GIS的政府單位。其功能多可為商用GIS所取代,只因商用GIS的普及度不足。但此階段在學研單位培養的人才,成為日後GIS第一代的產業主力人員。
2.國家主導期(1990~1994年)
GIS的技術能量已增強,但由於NGIS並未在基礎建置計畫中投入更多的經費,故雖有更多的本土GIS系統的案例與人才的培養,多元性也有增加,但由於民間的產業尚未成氣候,並未有商業性大型的GIS發展出現。
GIS產業、地理資訊系統、數位轉型、空間資訊、智慧應用、國際競爭力、異業結合、數據加值、產業升級、亞洲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