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2025台灣農業科技前瞻之發展議題分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2025台灣農業科技前瞻之發展議題分析

孫智麗、李宜映、黃奕儒、李秉璋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WTO自由化與知識經濟衝擊下,農業在產業經營模式、科技發展思維和決策運行機制上皆須面臨轉型。農業的功能將以提升國民福祉「生產、生活、生態」為主,新的農業將不再以從事初級產業生產為主,而是轉變為以農業為資源,運用跨領域科技與經營知識,使得未來農業將不再為單一產業,並能藉由整合型之創新模式來協助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滿足社經及產業需求。科技發展思維也將由技術導(technology push)轉型為需求導(demand pull)然後進行策略性整(strategical planning),農業科技的發展須有長期規劃及共識。

然而農業如何進行轉型規劃卻無明確的策略目標與方向。科技前(technology foresight)已為全世40多個國家作為預測科技未來的科技政策規劃工具,主要以專家意見調查來預測及勾勒未來的情景,並從意見調查過程形成共識,確立未來共同追求之目標。我國農業正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運用科技前瞻方法規劃農業發展目標與方向,引導具農業經濟效益之關鍵策略與技術開發,並形塑對農業、農民、農村更具體的發展願景。此外,在過去的決策運行機制上多採由下而(bottom-up)的組合型態,未來期望轉型為以意見調查與趨勢分析為基礎、由上而(top-down)的整合性前瞻規劃。

據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2008年起執行「農業科技前瞻體系之建立」計畫,成立「農業科技前瞻研究小組」專責執行,籌組「規劃委員會」及「命題委員會」,199項科技議題篩選742025年之重要科技議題,並從產業發展影響力、生活品質影響力、環境保護影響力、政府參與必要性、與國家發展重要度等五個指標面向,進行兩回合德菲專家意見調查,預2011年完成我國農業科技前瞻規劃建議報告(1)。

 

1  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農業科技前瞻計畫之時程與架構

 

這四年計畫工作包括建構農業科技規劃策略中共識形成的機制、進行國內需求與德菲(Delphi)專家意見調查、分析我國農業科技之國際競爭力、預2025年我國應具備之重要農業科技、辦理農業情境創意競賽與推廣活動、研提農業科技研究議題優先順序及策略地(roadmapping)等。以下就本計畫其中主要工作項目進行說明,以掌2025年台灣農業科技前瞻之發展議題。


社經需求調(needs survey)

由於科技政策以往多半為技術導向,而非需求導向,往往未能即時有效因應社會課題。在農業科技前瞻工作之目的之一為探索、界定具有優先發展必要性的領域,提供研發資源投入的參考。正因為策略性資源之投入對社會長遠的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必要從民眾期望的生活型態出發,才能確保前瞻所得到之議題呼應國民需求與未來福祉的所在。台灣經濟研究院20093~5月期間,進行兩階段需求問卷調查,一方面希望瞭解農業在社會經濟需求面向的狀況,同時建立農業前瞻德菲法命題的依據及原則。

社經需求的調查在於能夠由側面檢視需求,並且嘗試建立與技術之間的橋梁。需求項目依據馬斯洛需求層(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為基礎,整合國民幸福指(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與日本之社會需求調查之問項,分類於健康、生活品質、生態環保、教育、社群活力、文化、心理等七大需求層面,充分呈現農業具有的多功能特質。若進一步從農業從事者未能滿足的需求項目來看,農業之形象觀感、工作尊嚴、工作環境、生活品質保障等問題,就更清楚地浮現,能反映出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嚴重老化、農地無以為繼、新進人才不足等缺口。有此可見,藉由需求項目的延伸,可得知我國農業之理想境界,將基於滿足農事者在心理、生態環境、健康、生活品質等層面上的需求,確保農業得以永續經營的基礎條件,也應滿足民眾在心理、教育、生態環境、文化、社群活力、健康、生活品質層面上的需求。換言之,若科技計畫能依循需求導向概念,透過前瞻調查機制確認發展重點方位,便可望扮演推動創新所需的觸媒,提升科研資源運用之最大效益。

農業前瞻德菲法農業轉型科技政策農產品安全生態復育氣候調適生技應用產業創新政府參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