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印度「東進政策」及其對台印關係之影響
陳華昇 (2017/0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2期》
印度總理穆迪(Narendra Modi)於2014年11月提出「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主張印度應以積極行動向東發展,強化與東亞國家之關係,以利其實現工業化、擴張貿易和成為區域大國之目標。本文分析印度「東進政策」之演進、發展與影響,進而探討東進政策對「中」、印和台、印關係之影響,從而展望未來台、印關係之前景。
印度東進政策之演進
「東進政策」實為1990年代「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之延伸與擴大,1990年代初期印度總理拉奧(P. V. Narasimha Roa)鑒於冷戰時代逐漸落幕、全球戰略形勢變遷,乃訂定東望政策,調整印度的對外戰略,以追求其強權地位;亦即是要改變過去印度重視西方世界並和西方國家加強聯繫的政策,而透過面向東方的嶄新政策思維,使印度參與亞洲事務並與亞太國家密切互動交往,以達成印度政經發展之目標。透過東望政策,印度要轉向注重東方、發展與東南亞及遠東國家間的貿易關係、政治對話和文化聯繫,進而將其影響力和活動範圍向東推進,擴大到東南亞、南中國海及部分太平洋地區。而在東望政策成為1990年代以後印度的外交政策之後,印度關注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展,同時在其相關外交文件(如拉奧總理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決議」,the Foreign Policy Resolution)中也主張要強化與日本、中國大陸等國關係的工作。
印度的「東望政策」,顯示其基於安全考量,以及成為世界大國的意願,故而決定在加強經濟建設、發展國防武力之外,更願以實際行動展現「走出南亞」的決心,以掌握解決區域衝突的能力,並爭取區域強權的主導地位。而綜合印度東望政策的重心,即是要發展與東協國家的貿易,全力振興印度經濟,同時要維護印度與東協貿易的海上安全;因此,印度東望政策內涵之一,乃在積極發展更強大的海軍武力,以降低其在印度洋和麻六甲海峽可能遭遇的海上威脅,確保經濟與能源安全,進而得以維護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的成果。
而至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東進政策」,與九○年代「東望政策」相較,前者是基於國際政經環境變遷、亞太時代興起,以及印度作為世界大國必須東進發展的考量。故東望政策主要著眼於經濟利益,但東進政策卻更具有強權大國推動對外戰略的意涵。亦即,印度在成為區域強權後,乃推動東進政策,以作為其東向發展的國際大戰略。
「東進政策」擬訂時期,正值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勢力南伸而衝擊印度發展形勢和外交戰略之際,故其具有深刻的戰略意涵,目的在促使印度在東南亞乃至東亞扮演關鍵角色,並積極參與區域政經活動,以成為維護亞洲穩定與安全的樞紐。藉由東進政策,印度一方面向東亞國家連結,以擴大經貿合作,增進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則用以與中國大陸在國際間展開競合,以圖擴張其在南亞―印度洋地區和東亞地區的政經影響力。
印度東進政策的發展與影響
印度推動「東進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欲進一步加強與東協國家的合作夥伴關係。穆迪總理於2014年11月12日出席在緬甸首都內比都(Naypyidaw)舉辦的第12屆「印度―東協高峰會」及「東亞峰會」上首度揭櫫東進政策,強調將推進印度與東協國家經濟關係的具體建議,包括:建立專項融資、興建資訊高速公路、邀請東協國家參與印度智慧城市建設、進行科學技術與教育層面的合作、推動太陽能項目的研究,以及在傳統醫學、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議題上的共同合作,相當受到東協國家的歡迎。在2015年12月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成立後,印度也積極以東進政策連結東協國家,加強雙方經貿互動,促成全球發展最迅速的兩大經濟體之對接合作。此顯示印度推動東進政策意在強化其與東協之間的關係,以鞏固印度―東協之政經與安全合作。
印度東進政策、新南向政策、台印經貿合作、產業鏈整合、FTA談判、製造印度、智慧城市、ICT投資、供應鏈布局、國防產業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