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強化溝通 以凝聚國內加入TPP之共識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強化溝通 以凝聚國內加入TPP之共識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6/03/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3期》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員國頃於201624在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舉行簽字儀式。該項協議被視為自WTO成立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貿易自由化協定,12個參與其中的經濟體橫跨太平洋兩岸,擁有全球近四成人口。加上超越WTO的高標準自由化要求,TPP不僅將大大影響新世紀亞太地區的貿易遊戲規則,甚至可能引領WTO未來的走向,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貿易局201511月資料顯示,2014TPP12個成員國經濟產值,占全球比重約36%,貿易額達全世界30%以上,占我國出口比例亦高達34.3%左右。加入TPP是優化台灣出口結構的重要途徑,將有助於脫離國內出口不振之困境。但是加入TPP勢必遭遇許多高難度之挑戰,如何化解問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

要進入TPP,首先要瞭解到TPP採取共識決,也就是必須12個會員皆同意才能過關,2015年日本政府公開表示第二輪談判將支持台灣加入TPP。而其經濟規模最大的美國,亦表示支持台灣加入TPP,希望台美「雙邊投資協定」(BIA)早日啟動。當然針對其他會員國,我國必須準備說帖,表達我國積極參與TPP之決心,增加雙邊友好互動關係,以營造各國支持之氛圍,這需要花費許多心血。

其次,TPP不僅具經濟意涵,更代表美國欲展現亞太區域的影響力。尤其與TPP性質相似的另一個區域經濟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則是由東協十國和中、日、韓、印、澳、星等國所推動,其目的主要在於因應TPP對東協帶來的衝擊,進一步鞏固它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其中不乏有重疊的國家參與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貿易大國中國被排除在TPP外,顯然美國有著強烈與中國較量的戰略意涵。

TPP係以美國為首推動「高標準、涵蓋範圍與區域廣泛」,綜觀TPP協議摘要,共包括30個章節。同時,為因應全球化時代的來臨,TPP更進一步擴大納入新興貿易議題,如保障勞工權益、保護環境、協助中小企業、促進電子商務等議題。其目的在於建立貿易新規則,搶先與貿易夥伴建立實際效果的多邊協定,主導貿易規則的新標準。

在此情勢下,中國意識到TPP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僅影響出口,甚至影響外資在中國設廠的計畫。因此,中國的許多經濟專家學者已出現支持加入TPP的聲音,倘若中國政府表達加入之意願,台灣勢必無法排除中國因素,就如同當年加入WTO的順序安排,有可能又被排在中國後面。因此,我國必須拿出具體關鍵作為,審時度勢,把握機會。

在大國博奕的競賽中,外在因素不是國內可以控制與影響的。我們應該在內部先做好溝通工作,凝聚國人加入TPP之共識,一旦時機成熟,順勢而為。由於TPP標榜為高品質且高標準之協定,內容除關稅外,所有部門均需納入,尚有新世代的境內貿易投資障礙議題,經緯萬端且影響效果複雜。政府應該積極準備,才能洞燭機先。誠如紐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所言:「將利用生效之前的時間,讓民眾了解TPP將帶來的貿易機會」。

TPP國際貿易經濟整合關稅自由化產業競爭力跨部會協商貿易談判智慧財產權農業衝擊服務業開放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