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研擬地方經濟發展政策新思維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研擬地方經濟發展政策新思維

黃崇哲、黃庭瑄  (2010/09/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9期》

地方產業的存在是各地方人口聚集的根本,唯有依賴產業行為提供就業機會,才能讓住民有安家立業的基礎,但隨著環境變遷,各階段的地方產業卻會不斷的發展或衰退,也就連帶影響著人口的聚集與都市的發展。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史中,過去「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發展進程,正代表著地方產業經濟的盛衰消長,值得深思玩味。

正因為地方產業就是都市消長依據的主要動力,所以各地方政府無不竭力考量地方產業特性,規劃發展地方經濟。特別是面對全球化競爭,以ECFA的簽訂等產業外部經營環境變遷時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標誌著台灣地方產業政策進入全新的時代。配合產業創新條例的通過施行,有必要針對未來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架構出全新的政策思維,以有效因應整體環境變遷。

本文嘗試用系統性的方法剖析地方經濟的結構,並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等先進技術的導入,以系統化地方經濟發展策略的思維工具,期能助益於我國當前各縣市政府發展經濟之需,延續台灣在國際嚴苛市場的競爭優勢。

 

仿若有機體演化的地方經濟發展

19世紀實證主義社會學者所提出的「社會有機體論(social organism),將一個社會結構視為一個「活的有機體」,對於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社會特徵,當它們與其他的社會特徵相互作用時,通常會受到檢驗與調整以滿足社會需要。採用此種觀點檢視地方經濟發展時,更可得到豐富的意涵,因為在結束採集游牧而轉至農耕社會的人類聚落,除因軍事或宗教所形成的都市外,近萬年以來,大多數的聚落都是由於產業機會而形成,也藉由不斷持續的經濟發展,讓都市步向永續或者衰敗。

正由於地方產業發展可帶動人口聚集與都市聚落的產生,而聚落產生後,又可帶來新一波的經濟發展機會,這樣的循環是一個使都市生生不息的有機體(1),都市經濟學家雅(Jane Jacobs)也曾說過,都市本身是一個經濟引(economic engine),透過網絡聚集的運作,才能賦予地方生命和活力,帶動經濟成長;若能維持此一機制的永續營運,則都市發展將與經濟發展同時永續運作。

 

1  地方經濟發展循環

 

只是,不論單純的生產技術變遷,或是各類天災人禍,都可能對這樣一個系統產生衝擊,如果能夠妥善因應衝擊,就可延續經濟的持續發展機會;相對地,若不能妥善因應來自國內外的經濟衝擊,則可能讓產業失去成長動能,進而導致人口被迫外移尋覓新的工作機會,於是都市衰退,經濟衰退。

正由於地方產業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變遷與衝擊,影響到既有的產業發展機會,或可帶來新的產業發展契機,吸引新的人口聚集;甚至也有可能導致產業衰退,造成都市衰敗。所以,要使地方經濟能繼續維持,就必須靠著良好的地方產業政策來加以扶植,才能蓬勃地方發展,達成永續營運。此時也就需要各地方政府主管單位,研擬相關政策來支援與輔導地方產業發展,以因應各項衝擊,維持發展機會。

產業空間政策策略產業篩選地方就業推動地理資訊系統聚集經濟產業創新條例地方稅收提升德菲法分析區位商數前瞻產業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