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企業對外投資動機與效益看「VISTA」之投資機會
黃富娟 (2007/06/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6期》
1980年全球新興市場崛起,以及其跨國企業之資本移動能力的增加,加上企業視對外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為提振國際競爭力的一種途徑,因此亟欲透過「投資」以與國際生產連結,並藉此取代傳統「市場交易」之貿易型態(注1)。這些因素皆造就了全球「外人直接投資」的流量激增,且在地理分布上亦出現前所未有的全球參與。在這波趨勢當中,突顯的是東亞區域內以「製造業」為主體之企業的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台灣即是一例。
究竟,企業選擇對外投資的動機為何?對外投資相較於傳統的市場交易的效益又如何?哪些投資市場為台商可能的選擇?本文將從投資理論的角度切入,探討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與效益,並鎖定繼高盛集團提出「金磚四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之後,日本學者門倉貴史提出的新興市場「VISTA」五國,亦即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與阿根廷(Argentina)等國做探討,並希望能提供台商前進「VISTA」五國市場的策略參考。
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探討
相較於出口與授權生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成本與風險更高。尤其是對投資東道國(host countries)的法令規章與政策環境不熟悉,且社會網絡支援缺乏下,更可能增加投資的潛在風險。儘管如此,企業對外投資依舊趨之若鶩。究竟,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為何?
日本學者小島清(Kiyoshi Kojima)從邊際產業與對外投資策略來看,則將動機簡單區分為「擴張型」與「防禦型」兩種類型。前者強調的是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利基下的行為,後者則是為了守住生產成本而來的防禦行為,這包含勞動成本與天然資源尋求等。
除此之外,晚近的投資理論更朝向一個整合性途徑的理論來發展。1993年John Dunning在先前Hymer(1960)的「無形資產說」(intangible property)、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週期」和Buckley & Casson(1976)的「內部化優勢」(Internal Advantage)等投資理論的基礎上,集大成提出了「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 Location advantage,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的OLI理論。OLI理論指出FDI可透過下列因素的互動,以解釋其成因(注2):
「所有權優勢」係指企業利用品牌價值、關鍵技術或管理能力等優勢(一般為無形資產或專業知識),透過在投資東道國(host country)的在地化生產,以發揮功效;「區位優勢」是指區位專屬優勢,或是企業藉由投資以在投資東道國取得生產享有的非移動性(non-mobile)比較優勢。這包含資本與勞動等要素或是如租稅優惠、研發或運輸通訊等基礎建設的支援,以藉此抵銷投資東道國欲利用政策給予在地廠商的優惠措施(注3);「內部化優勢」則是企業透過設立海外生產、銷售或服務據點的在地呈現方式,將市場交易予以「內部化」。這樣的作法得以規避運輸成本、關稅障礙與配額限制,以及生產流程或運輸上的潛在風險,通常用在運輸與時效限制性高的商品,如保存不易的飲食販售為主。
VISTA、新興市場、對外投資、天然資源、廉價勞動力、經濟成長、區位優勢、內需市場、台商策略、投資效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