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2019年WEF全球競爭力指數評析我國經濟發展現況與課題
鄭人之 (2019/12/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2期》
隨著全球化及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對經濟與社會帶來新的展望,然而也伴隨環境破壞和氣候極端化,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19年10月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特別指出未來十年的關鍵議題聚焦在建立共享繁榮(Shared prosperity)及永續經濟(Sustainable economy)。WEF競爭力報告提出若採用長期整體性的方法,可使經濟成長與社會和環境因素之間不會產生內部抵換(Trade-offs)的關係,進一步實現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故此,WEF也呼籲世界經濟體必須發展新的包容性和環境永續途徑,各國政策領導者在實現經濟成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三項目標時,思考做出雙贏(Win-Win)的決策和選擇。
WEF於2019年全球競爭力指數4.0 (New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4.0, GCI 4.0)維持上年度架構原則,四大類指標分類仍為環境便利性(Enabling Environment)、市場(Markets)、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及創新生態體系(Innovation Ecosystem),12項子分類維持不變,細項指標則由98項增至103項,其增列重點冀瞭解各國政府未來定位目標(Futur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並就確保政府政策穩定、法律架構對數位商業模式的適應性、政府對變化應變性、政府中長期願景、能源效率規管制度、再生能源規管制度,與環境相關的生效法規等構面納入排名。
綜觀2019年我國全球競爭力排名表現優異,除了維持過去的總體經濟穩定外,尤以創新能力表現突出,主要驅動因素在於我國專利應用擴大、產業群聚完善發展的普遍程度及人才具備多元性。另外,數位匯流的演進下,顯見我國網路使用率有大幅成長的趨勢。然而,本文也認為WEF在國際永續議題的倡議之下,開始強化永續及經濟並存的重要性,故影響政府中長期政策與體制層面甚廣,我國政府若能持續維持政策穩定並朝數位經濟的商業模式發展創新,結合永續及再生能源的願景持續推動,將可進一步推升我國在全球競爭力排名。
GCI 4.0指數架構分析
2019年GCI 4.0指數共針對141個國家/經濟體進行評比,報告中所使用的資料來源,其中一部分來自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其他聯合國專門機構,包含: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等。
本年度GCI 4.0指數延續上年度指標架構,四大類指標及12項子分類數目維持不變,體制構面的細項指標則微幅增加6項,整體共計103項指標(表1)。
表1 GCI 4.0指數評比架構
GCI 4.0指數利用加權方式進行12項子分類評比,以1~100分數(Score)衡量12項子分類,分數愈接近100,代表該項子分類指標表現愈佳(標竿),最後再根據12項子分類的加權平均值,得到GCI 4.0指數的最終分數。其中四大指標與12項子分類詳細分述如下:
(一)環境便利性
環境便利性指標下,又區分為體制(Institution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資通訊普及度(ICT Adoption)及總體經濟穩定性(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四個子分類(表2)。
表2 環境便利性指標架構
(二)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指標下,又區分為健康(Health)與技能(Skills)兩個子分類(表3)。
表3 人力資本指標架構
(三)市場
市場指標下,又區分為商品市場(Products Market)、勞動市場(Labour Market)、金融體系(Financial System)與市場規模(Market Size)四個子分類(表4)。
全球競爭力、創新能力、數位經濟、總體經濟穩定、金融體系、永續發展、產業群聚、人才培育、政府政策、數位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