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以創新要素檢視我國大學的親產學制度
鄭玉專 (2014/03/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3期》
我國的經濟動能已由效率轉向以創新為基礎的階段,然在這重要轉換關鍵階段,人才與組織對各類知識的學習、累積、擴散與融合應用,將有助於發明創新持續的發生,進而帶動經濟發展。而在國內各部門中,大學是原創知識產出最多的地方,因此如何強化產學兩部門的合作,引導大學的研發能量轉化為產業經濟效益,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之關鍵。
我國歷年發表於SCI、EI(全球排名第16及第九名,2010)等期刊論文,及取得美國專利(全球排名第五名,2009)科技發展指標觀察,可發現我國整體的學術研究能量相當豐厚,但綜觀我國大學創造技術收入及商業化經濟效益上,雖大學聚集全國超過70%的研究人力資源,而智慧財產權收益僅占研發總投入經費的1.04%(美國6.7%)。
其次,從高等教育研發經費由企業出資比率來看,我國比率為6.7% (2010),相對於鄰近競爭國韓國(12%, 2008),其由產業提供研發經費委請高等教育進行技術發展,或與產業相關之研發活動比重相對來的低;雖我國新創公司數有增加,但其技轉比例卻呈現下降趨勢(2008年18.54%,2010年14.82%),顯見國內學研機構與產業連結仍有持續精進改善的空間。
另一方面,結合「創新」與「國家創新系統」來看產學合作,引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創新」的定義:「創新就是改變資源所給予顧客的價值與滿足」,進而從系統成員來看,學校為「創新」生產者,企業便是顧客,而產學合作政策目標為「創新能耐移轉」,綜整來看想要達到能耐移轉(改變資源)的關鍵在於,創新者如何累積足夠創新及有效運用資源轉換的能耐(技轉智財概念)。
以產學合作實際狀況概述,學校端對象為校內研究人員,為促使平時埋首於學術工作的研究人員願意參與產學合作,學校便需要提供「誘因」以促使其有動機參與,然而如僅有誘因,學校未配套提供研究人員足夠的「時間或研究資源」(資源)投入在產學合作上,那麼仍舊無法有效連結產業需求,落實產學合作;或是學校已提供多樣化誘因、資源給研究人員,且提供多元的產學合作方式(機會),讓產學雙方連結,但囿於研究人員本身對於智財或產業需求瞭解不夠(能耐不足),無法有效思考市場需求與未來商業化發展,仍舊是無法有效發揮產學合作之經濟效益。
綜上解析,可以推估如未能全方面提供「資源」、「誘因」、「能耐」與「機會」等四構面要素給創新生產者,那麼仍是無法有效改變系統各成員間互動關係,仍舊會造成「系統失靈」(system failure)情況產生。
影響產學合作行為之創新要素定義
呼應前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本文主要引用 Metcalfe and Georghiou (1998)所提出影響創新行為之資源、誘因、能耐、機會等四種影響要素。同時整合政策績效評估之Kaplan and Norton 在2001年對於平衡計分卡(balance scorecard)如何應用於非營利與公共部門時,所調整之顧客、任務、組織學習與成長、財務與運作效率等四個構面;智慧資本之人力資本、關係資本與結構資本(創新資本與流程資本)等幾個面向;以及國內大專校院產學合作標竿個案分析結果,重新定義資源、誘因、能耐及機會等四構面。
產學合作、創新生態系、大學智財、技術移轉、學研機構、教師評鑑、研究資助、產業鏈結、科技商業化、創新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