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台灣經濟循環流動的瓶頸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04/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4期》
經濟是像人體生理的循環流動
經濟活動主要是一些反覆進行的生產、消費、投資和分配的過程,它們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流動(Circular Flow)。這循環流動能持續順利進行甚至逐漸擴大,經濟就可能健康成長。但這循環的某些地方若不順暢,經濟就可能出問題。比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更早的經濟學家揆內(Francois Quesnay)是一位醫生,他用人生理循環運作的角度來觀察經濟,並提出經濟表(Tableau Economique),這個可說是最早有系統的整體經濟分析方法,即分析經濟各產業和各階層間各種支出反覆進行的結構及其程序(有關經濟表較詳細的現代說明,請參閱張漢裕,1993,頁30~40)。現代的投入產出表(Input-output Table)和資金流量表(Flow of Fund Table)等工具,也都可用來分析各經濟部門間的流動關係。然而也該甚至最該重視循環流動的總體經濟學,卻太偏向用聯立方程式進行的均衡分析,也就是流動可以順利持續進行,或者可用固定成長率繼續擴大的情況,因此有時竟因而忽視了動態不均衡的情況及其調整方式。本文將用簡單的圖形並以台灣為例,說明總體經濟循環流動的障礙及後果和對策。而為了力求簡化,本文將不納入信用創造及政府的角色,這並不會影響本文所要指出的問題。
金融流動不順會使實質流動也受阻
現代經濟的循環流動主要是由一連串的交易銜接而成,這些交易多半是用貨幣或其他金融資產來交換財貨,所以流動是雙向的,當財貨流向一方時,貨幣或金融資產也流向另一方。大部分教科書把這種循環流動畫成像圖1這樣的過程,逆時針的箭頭是財貨和生產要素服務的流動,順時針的箭頭是貨幣的流動。四條流動的金額原則上相同,若沒有其他變化,這流動就可以穩定持續下去,而其每年流量就是每年的總所得。這是一種簡單方便的分析工具,可以用來說明經濟動態運轉的一些特質和問題。
圖1 簡化之經濟循環流動
一個重要的特質是貨幣金融流動和財貨及要素服務流動相等這現象,這使一些學者覺得貨幣金融好像是實質經濟的鏡中倒影,分析一邊就可知道另一邊。然而貨幣金融並不只是實質經濟的鏡中倒影,每一段實質和貨幣的流動雖然同時出現且相等,但貨幣金融流動並不只是被動發生的鏡中倒影,反而是當貨幣金融流動不順時,實質的流動也會受到阻礙,而不同階段的流動更不必然會相等。傳統上說貨幣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就是說貨幣的存在使交易有了媒介而能順暢進行。若貨幣數量或公信力不夠時,交易就會較難進行,圖1中的循環流動就會減少,所得也會下降。這是經濟循環流動的第一個主要問題。所以做好交易媒介以讓經濟順利運行,是金融部門的重要責任。而在經濟活動更複雜時,貨幣金融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也要更複雜才不會妨礙實質經濟。支票、匯兌、信用狀、信用卡、電子儲值卡,到第三方支付等,都是金融要方便實質交易的方法。
總體經濟、循環流動、儲蓄投資落差、金融管道、資金錯配、出超依賴、經濟失衡、資產泡沫、升值壓力、結構改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