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淺談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商品化之發展
張淑芬 (2007/11/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1期》
校園創新與創意的實踐
在2004年出版的「第二波網路創業家」一書中,提到「布林和裴吉意外創立的Google王國」,Google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與裴吉(Larry Page)認為當初他們只是攜手合作,一起專心投入連結分析的研究計畫,長期目標是「從龐大的資料堆裡檢索相關的資訊」,後來他們覺得研發出來的搜尋技術非常好用,才動手建立搜尋引擎,然後和朋友、教授談論它。沒多久,每天就有約一萬人在使用,一直發展成為今日全球最大的網頁搜尋引擎。上述例子的意義在於,校園擁有許多創意與創新的點子,但是若僅止於發表研究報告或論文,而未付諸實踐的話,將會喪失許多對社會經濟可能產生的貢獻。
本文內容主要利用2007年「運用學界研發能量支援產業科技創新調查」(注1)之統計數據,闡述我國高等教育研發成果商品化之發展。內文資料利用發放163份問卷之統計資料,實際取得有效之問卷共計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0.1%;統計回卷學校屬性的分布:公立學校回收35份、私立學校回收63份;高教體系回收46份、技職體系回收52份。
根據上述所獲資訊,針對我國高等教育之創新研發成果商品化發展概況進行分析,以提供各界參考。
國內大學逐漸重視與企業的夥伴關係
目前國內共設立163所大專校院,擁有17,484位博士研究人員(約占全國七成博士研究人員,若以FTE計算則約占全國六成,注2)、2,614位博士畢業生、45,736位碩士畢業生,以及219,919位大學畢業生;2005年由高等教育所執行之研發經費約321億元:五成投入基礎研究、四成投入應用研究,以及一成投入技術發展,其中投入技術發展的比例,從2001年的8.1%成長至2005年的10.2%。從上述可知,國內的高等教育體系擁有相當龐大的研發能量與資源。而從先進國家的發展軌跡可知,「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企業主必須體認到「擁有充沛研發能量的大學,是企業追求長期繁榮發展的重要夥伴」。
台灣的產業結構主要由中小企業所構成,企業的創新研發活動會依不同業態、不同規模等特性而異:大型企業所能承受的研發風險較高,可以從事較具創新前瞻性的大型研發案;小型企業所能承受的風險相對較低,以從事技術改良的小型研發案為主。過去企業之研發利用學界能量之情形並不普遍,但近幾年學界投入技術發展有增加趨勢,其原因部分來自於學校本身研發方向的轉型,部分則來自於政府經費減少的壓力。
根據圖1之數據顯現,政府教育經費從民國70年的600億元快速成長至民國88年的4,530億元,直至民國94年僅維持在4,460億元;大專校院在政府教育經費成長趨緩的壓力下,必須更積極地開拓其他財源(注3)。我國高等教育從過去的菁英式教育走向大眾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發展更為多樣性,在爭取業界研究經費挹注的同時,大專校院亦應依其所擁有的研發能量各自定位,針對前瞻創新之產業技術,可由研發能量充沛之學校供應之,針對製程設備改良之產業技術,可由研發能量較小的學校供應之。
圖1 歷年政府教育經費趨勢圖
研發成果運用的三種形式
本文將大專校院研發成果運用分成三種形式:「技術移轉收入」、「衍生企業家數」以及「技術服務收入」,第一種形式表示大學透過智慧財產授權所獲得之收入,第二種形式表示透過大學智慧財產授權而成立之新創公司,第三種形式泛指由大學提供檢測、驗證、諮詢等服務之收入總計。表1為統計不同學校背景之研發成果收入總計。
技術移轉、高等教育、產學合作、創新研發、智財商品化、技轉收入、產業競爭力、研發成果、數位轉型、科技應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