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國家型科技計畫績效評估與效率分析
孫智麗、黃奕儒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93~97年八大國家型科技計畫績效評估
國家型科技計畫為因應國家重大社經及民生問題之需要,由政府引導投入並長期性支持,跨部會整合我國上、中、下游及產、官、學、研各界資源,採第一優先方式整體推動,以有效提升研發成果。各項國家型科技計畫之近七年投入經費方面,91~97年分別為61.2億元、110.8億元、127.5億元、117.5億元、127.1億元、112.5億元及112.4億元,占當年度行政院科技預算之11.9%、19.8%、21.1%、18.7%、18.4%、15.4%及14.6%,可見其執行之成效對我國科技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推動可產生學術成就、經濟效益及社會影響等多方面之綜效,打破傳統領域之藩籬以整合各領域研發能量,促進技術創新,對我國產業發展或國家社會福祉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所推動之國家型科技計畫可概分為經濟類、生技類及民生類等三種類型。其中,經濟類國家型科技計畫(電信、晶片系統及奈米等三項)均為推動台灣經濟之重要技術,並為促進產業轉型之重要關鍵;生技類國家型科技計畫(農業生技、生技製藥及基因體醫學等三項)涉及前瞻分子生物技術,並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民生類國家型科技計畫(防災、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等三項,其中,防災部分於95年底執行完畢,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部分自97年起整合為一項計畫)係與居家安全、國民教育、社會文化密切相關。
基於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特殊性及重要性,本研究乃希望針對各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執行績效進行分析與比較;而在考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多產出與投入特性及目前國家型科技計畫之類型數目限制下,本研究乃採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來對各國家型科技計畫進行效率比較,希望能在綜合考量各層面之計畫產出下,評估各類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執行成效。
本研究主要針對93~97年間之國家型科技計畫進行效率比較,評估對象包括電信、晶片系統、奈米、農業生技、生技製藥、基因體醫學、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等八類科技計畫。在各科技計畫之投入與產出之選取上,目前受限於資料的取得,主要係以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成果摘要報告為主要資料來源,其中在投入項部分,目前以公布之各年度計畫金額為主要投入項變數(附注);在計畫產出部分,依據所公布之國家型科技計畫重點量化成果來看,主要包括論文發表篇數、專利獲得件數、技術移轉金額(件數)、促進廠商投資之投資額,及博碩士培育人數等五大類。其中,論文發表篇數及專利獲得件數可歸類為學術性產出;技術移轉金額(件數)及促進廠商投資之投資額則屬於經濟性產出;至於博碩士培育人數則屬於社會性產出。
值得注意的是,各科技計畫之非量化之衍生成果,包含外部效益或衍生之廠商研發投入等,並無法在本研究中呈現,因此,本研究之分析將以可見的量化產出進行效率分析比較。而也因為無法全面性衡量各科技計畫之所有產出,並無法以本研究之分析結果論斷各科技計畫之優劣,故對本研究分析結果之推論上必須特別注意。
國家型科技計畫、效率分析、DEA方法、生技製藥、基因體醫學、農業生技、數位學習、技術移轉、總要素生產力、政策評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