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台灣產業合作戰略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台灣產業合作戰略

鍾元嘉  (2024/02/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2期》

在貿易全球化趨勢下,國際供應鏈主要由品牌商主導,其根據成本、效率決定供應鏈分工對象與生產地點,彼時供應鏈有著相對穩定的移動與發展。中國崛起後,國際不公平競爭、關鍵技術與智財權被竊取的事件頻傳,加上近年貿易戰、科技戰,以及疫情、塞港、戰爭等突發事件,讓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的公平性、安全性。

有鑑於影響全球供應鏈變動因素已從可預期變成複雜難以預測,本文嘗試從四個面向有系統的收集與彙整可能影響供應鏈變動的相關因素,另外,在貿易戰、疫情後,讓主要國家更加重視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產業的供應鏈韌性,紛紛提出政策調整,將進一步加速供應鏈移動。因此本文將依據影響供應鏈因素、主要國家政策,綜合分析國際供應鏈分工變化,進而提出我國國際合作戰略。

 

為了降低斷鏈對經貿活動影響,各國政府透過政策推動發揮其關鍵效益。觀察美國政策推動,其主要透過擴大投資強化研發創新與提升生產製造能力,建立具有多樣化、安全性、透明性及可持續性的供應鏈。

 

國際供應鏈分工變動因素

國際供應鏈在過去數十年間呈現相對穩定運作的經貿體系,自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及科技戰,促使供應鏈分工開始出現鬆動跡象,緊接著在2020年爆發全球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等重大事件,突顯現今國際供應鏈分工的脆弱性與跨國國際合作的風險。有鑑於此,上述重大國際事件接續發生,促使國內外對於國際供應鏈分工議題討論愈加熱烈。因此,本文將嘗試從干擾供應鏈分工事件發生機率增加、國家不公平競爭和手段、投入資源與相對成本變動、政經環境與政策調整等四個面向因素加以分析國際供應鏈變動。

(一)國際干擾事件機率增加

近幾年干擾國際供應鏈事件明顯增加,其中武漢因疫情實施封城防疫措施,造成人流、物流中斷,引發上游原物料供應短缺,下游斷鏈延後生產,對亞洲地區電子、汽車、紡織等產業生產製造帶來嚴重衝擊。而中國的封城、確診人數攀升造成港口人力短缺,加上全球網購商品需求增加,國際出現塞港且推升貨運成本,使得國際企業欲將複雜生產鏈移至就近消費市場。

另外,擁有豐富能源、原物料、重要產業氣體及金屬礦物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政治衝突加劇全球通膨及供貨,影響半導體、汽車零件、航空航太、能源、國際運輸等供應鏈。疫情、塞港、俄烏戰爭等突發事件,打斷或破壞供應鏈的可能性提高,讓主要國家與企業意識到貿易全球化下,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隱憂,加速各國轉向多元布局,降低供應鏈斷鏈的風險。

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產業合作國際貿易戰略產業鏈韌性供應鏈風險管理半導體產業科技創新合作區域經濟整合地緣政治影響綠色供應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