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共享住宿空間與物品交流之有形共享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共享住宿空間與物品交流之有形共享

楊海嵐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拜科技進步之賜,自九○年代起如eBay、Craigslist等「同儕商務」發展已日臻成熟,且帶動了電子商務新勢力的發展;時至今日,除了同儕間的物品交流買賣外,其他服務、空間、閒置物品等的「同儕租賃」也逐漸興起,並重新定義新興「共同消費」(collaborate consumption)的模式。共享經濟讓原本閒置的資源獲得利用,並從中創造經濟價值,我們不再強調對物品的所有權,而是能在需要的時候使用這些產品(或服務),並且讓我們更有彈性地支配個人時間、或是更有效率地應用個人專業技能以提供即時服務。且隨著行動商務愈趨普遍,交易成本愈低,傳統的市場進入障礙也逐漸消弭,任何可提供資源與他人分享的人都是潛在的企業家,共享經濟的興起正在改寫傳統市場經濟的版圖。

然而今天的「共享經濟」也面臨了15年前、線上購物剛剛興起之時一樣的市場考驗:交易安全與法規管制。由於「信任」是推動共享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而透過「同儕評價」機制,「信任」也逐漸成為共享經濟中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正如eBay以「同儕評價」機制強化買賣雙方的信賴度,現在eBay交易幾乎全受專營網路交易的「強力賣家」(power-seller)所主導;「共享經濟」也逐漸朝向這個趨勢發展,透過建立高度評價,也有愈來愈多的「共享提供者」購買專為出租使用的商品。

除了評價之外,使用者的身分認證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與線上購物相比,共享經濟因為涉及的產業更多元,因此對於交易安全甚至人身/財產安全的保障也更為迫切,針對這個問題,英國政府的「政府數位服務部」利用公開標準、建置一套政府的網路身分認證系統:「GOV.UK Verify」,讓使用者可用一個安全的網路身分,從而使用政府提供的線上服務,未來也預期將開放至其他計畫與共享經濟平台上(Wosskow, 2014)。

「信任」、「便利性」和「社群意識」也是促使更多人加入這波共享經濟潮流的原因。在另一方面,這個新興的商業模式也面臨了法規的不確定性,各國政府也正在摸索應如何不失彈性地管理共享經濟下崛起的各個產業(The Economist, 2013/03/09)。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政府或民間,所有參與者均在共享經濟的未來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決定了共享經濟能否克服障礙、保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並持續發展。

 

成長中的共享經濟

根據PwC (2014)的報告指出,共享經濟的參與者主要透過數位平台進行交易(租賃行為)。事實上,與傳統的交換模式相比,建立在深度社交基礎上的消費模式反而更受到消費者青睞。五個共享經濟的主要產業部門包括:P2P網路金融(如群眾募資)、服務/人力招募(如TaskRabbit)、住宿空間出租(如Airbnb)、共乘(如Lyft、RelayRides)和網路的影音串流服務(如Netflix、Amazon Video Streaming);2013年這五個部門的營業額約占全球市場的5%,但預計到2025年,則可望與一般傳統產業平分市場,使得全球共享經濟產值由目前的150億美元,增加至3,350億美元(圖1)。

共享經濟平台創新同儕商務資源再利用信任機制破壞式創新網路租賃法規挑戰體驗經濟P2P模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