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探索泰國社會創新進程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探索泰國社會創新進程

謝孟錡、簡妤庭  (2020/08/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8期》

由於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貿易自由化等戰略的成功,有著「東亞奇蹟」之稱的泰國,其經濟19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1),並持續多年「高成長、低通膨」之榮景。然而,在高度發展之下所衍生的各種不平等現象,包含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差距、貧富懸殊)、種族歧視、人口老化、環境汙染等,也是近代泰國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因此,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在公部門與學研單位的支持下開展相關活動,如:人口與社區發展協(Populatio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1984年起推展愛滋病防治相關項目,配合旗下餐廳提供相關知識宣導與美食,所得利潤再回饋協會運作;皇太(Mae Fah Luang)基金會1988年於泰北地區輔導農民藉由生產農產加工品、手工藝品取代鴉片種植,以商業模式進行森林復育並協助居民脫離貧窮與毒品1989年阿育(Ashoka)基金會於泰國發掘並建立社企創業家網絡,於當地持續傳播社會企業的思維與概念。

在此一推展潮流下,隨1997年金融風暴後,「適足經濟哲學(Sufficiency Economy Philosophy)便成為泰國政府後續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2),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20年國家戰略架(The 20-Year National Strategy Framework)等,以「謹慎、適度、合理性」作為指導原則,強調促進社會公平、以人為本以及可持續發展,於逐步營造社會創新氛圍的過程中,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相關項目。此外,泰國政府也積極透過公私協(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與企業組織合作,協助微型、社會企業、社區與農業發展,加上民間中介單位的努力,如泰國社會創新平(Thailand Social Innovation Platform)串聯產官學研等多方網絡,促進跨界溝通、青年參與及能力建構,為社會創新生態系統建立良好基礎。

根據湯森路透基金(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提供之民調分析結果(3),泰國於最佳社會創業環境排行中從292016年)上升為242019年);且在世界經濟論(World Economic Forum)歷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發現,泰國2013年起名次持續攀升,2019年已從57名成長為43名(於中高所得國家中排行4名),顯示泰國社會創新發展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穩定成長,於東南亞地區之表現不容小覷。

泰國20192月正式發布《社會企業促進法(Social Enterprise Promotion Act),給予社會企業更為嚴謹之法律位格,提供社會創新相關組織依循參與之方向,並透過相關措施以協助穩健發展。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雖然難以避免疫情爆發下所造成之衝擊,但也加速泰國社會創新結合數位、智慧科技之發展進程,於醫療產業發揮重大影響力。本文將概覽泰國社會創新發展情形,並綜整政府重要舉措、民間各方助力等,作為我國未來推動、研擬相關策略之參考依據。
 

社會創新發展背景

(一)社會企業經營概況

泰國社會企業包含各種組織形式,例如公司、非營利組織、合作社以及社區組織等。根2015年泰國社會企業辦公室的調查資料顯示,屬於社會企業經營範疇者計1,007家,其中社區組織類型占相對多數,因此在關注項目上主要為社區營造,其次則為弱勢關懷、環境等相關議題。在組織規模方面,多數社會企業之員工未超20人,平均年收則主要集中於六萬美元以內。而在經營挑戰方面,社會企業的薪資條件大多難以吸引專業人才參與;雖有許多資金挹注,但大多集中於發展相對穩定之組織,較不利於需要長期耐心資本的初創社企;在社會大眾認知有限之下,普遍尚未能夠接受或理解社會企業在商品定價方面較高之原因。2019年新法公布,泰國政府給予社會企業明確規範以及相應輔導措施,期望建立社會企業更好之生態環境,現階段已130家社會企業通過註冊。

社會創新社會企業適足經濟哲學數位科技扶弱發展稅制優惠跨界合作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