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泰國農業發展現況與相關政策探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泰國農業發展現況與相關政策探析

楊玉婷  (2012/03/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3期》

泰國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以及亞太地區最大種子出口國,其農業發展很早就將全球市場視為目標,長久以來,作為全球稻米及重要作物種子的生產者,農業地位不可忽視,以下將介紹泰國農業發展的經濟、地理、產業環境,以及近年發展策略。


泰國農業的重要性

農業向來是泰國極為重視的產業。泰國經濟的一大特徵在於,伴隨經濟成長的同時,農業部門仍始終能保有重要性與安定性。在1960年時,農業於泰國整體GDP曾高達36.4%,由於泰國的工業化帶動經濟成長,但農業GDP占比逐年下降,在1990年代已低於10%,至2010年稍微回升至12.4%(表1)。然而,在工業與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實際上農業仍穩定成長,對於人口快速增加的泰國,不但持續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同時也提供當地就業人口中,約四成從事農業勞動的就業機會(表2),在過去數十年間,農業乃是穩定泰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力。


1 2006~2010年泰國主要經濟指標

 

2 2006~2010年泰國農業人口結構
 

 

農業所衍生的加工及食品產業,長久以來也持續支持泰國經濟。泰國的經濟十分倚賴出口,在2010年約有70%的GDP為出口所得,近年經濟主要依靠出口的成長。泰國農業部門除了在出口導向經濟中貢獻良多,在2009年泰國農產品出口約9.9億泰銖(1 USD=31.25 Baht),占泰國出口值約1/5。此外,其農產品出口也占全球約2.2%的出口值,水稻則占全球市場三成,顯示泰國農業兼具對國內經濟支持及全球糧食供給的重要性。

 

天然條件利於農業發展

泰國耕地面積廣大,且氣候適宜,為其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泰國耕地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近四成,其中半數為稻米(圖1),相當於全國有兩成的土地用於水稻栽培;其次為雜糧作物和橡膠。泰國主要農產品為甘蔗、稻米、樹薯、玉米和天然橡膠(表3)等。在1960~1990年代期間,泰國耕地面積由全國22.8%成長至41.8%,成長將近一倍,對上述耕地依賴型作物的生產和出口帶來很大幫助,後受限於土地條件,無法再靠農地開發增加產量,芒果、鳳梨、蔬菜及魚、畜產品重要性也逐漸提升。

 

1  泰國蔬菜占農作物栽種面積比重

 

3 2008年泰國主要農產品

 

各地農業生產概況

泰國地處熱帶,土壤肥沃,氣候和地形適宜各類作物栽培,多數地區終年可耕作。泰國國土可分為北部、東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圖2),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度不下攝氏18℃。一年區分為夏季(3~5月)、雨季(6~9月)和冬季(10~隔年2月)三個季節,然而全區地勢起伏大,北部為山脈,東北部是高原地形,中部是昭披耶河(即湄南河)沖積平原,南部延伸至馬來半島接近赤道,多元的地形面貌造就泰國農業的多樣性。

農業出口世界廚房Q-MARK塔克辛政策皇家計畫知足經濟泰國稻米種子產業農業認證農村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