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金融海嘯後 台灣產業再出發

 

台經月刊

 

【社論】金融海嘯後 台灣產業再出發

台經院  (2010/0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期》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嚴重的衰退,國際貿易更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見的負成長,台灣由於與各主要國家經貿關係密切,在這波風暴中也受到波及2009年前三季進出口數據均呈現兩位數的衰退,失業人口在一年內爆30萬人,在出口數據重挫及民間消費、投資均呈現疲弱的影響下,雖然我政府積極透過財政支出及貨幣政策予以刺激,但仍無法有效拉抬整體經濟頹勢。根據本院所估計2009全年經濟將2008年衰退2.89%,若此一預測數據成真,台灣將呈現60年來最差的經濟表現,而背後的成因與影響,更值得我們深切檢討與思考。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曾說:「跌倒了,不必急著站起來,四周找找看,有什麼可以撿的,再站起來」面對低迷的經濟數據,我國朝野固然可以歸因於外部大環境景氣使然,待國際經貿情勢回穩,台灣經濟就可望回到原先的經濟水準與成長軌道。但我們認為,我國各界所需要的,不應當只是金融海嘯風波平息後,我國經濟便可自然恢復並走出停滯的樂觀期待,而更應該要嚴肅面對國際經貿新的格局與挑戰,檢視台灣產業發展現況,重新定位台灣整體經貿政策之發展走向,方能有效運用資源,協助台灣經濟再度啟航。

分析台灣產業經濟在這波金融海嘯中所曝露的問題,首要為我國出口產品結構過於集中。2008年為例,我國出口產品中電機設備及零件占了三分之一,光學照相儀器則接20%,亦即超過半數出口依賴資通訊產品,其他產品如塑膠製品、機械用具、有機化學、鋼鐵及人造纖維等,占出口比重均低10%。當面臨國際金融海嘯衝擊全球時,高度集中於資通訊的產品及產業,無法因應外部環境的快速改變,當各國企業及民眾樽節支出並調整結構,增加基本需求而減少科技產品消費時,頓使我國出口受到嚴重的衝擊。

除了產品項目集中外,我國產業另一個問題為欠缺品牌及關鍵技術,2008年台、日、韓三國對中國之出口為例,當年度日圓共升值23.1%,韓圜則貶31.5%,新台幣匯率變動幅度則介於日韓間貶值2.2%,若依傳統看法認為貨幣升值幅度愈高者,其出口應會愈受到不利影響,但實際數據卻無法支持此項觀點,升值幅度最大的日本對中國出口成長12.5%,貨幣貶值超過三成的韓國成長7.8%,而台灣則僅增加2.3%。此一結果說明了台灣出口產品,在正常情況下雖可與日、韓企業一較高下,但在金融海嘯影響下,高所得者因其價格敏感程度低和品牌忠誠度高而選擇了日系商品,低所得者則選擇了知名度中等但低價的韓國商品,台灣產品則因為欠缺品牌形象及技術,使得出口表現受到影響。

在產業政策方面,同樣面臨金融海嘯的衝擊,各主要國家振興方案雖不乏基於短期刺激考量者,如美國、日本、中國都投入鉅額資金於基礎建設項目,但就長遠角度觀察,各國也都依循其政策願景,調配資源積極投入於產業調整與發展上,例如美國將大量資源用於科技創新、教育醫療及經濟效率上,期待透過對「軟實力」的投資,重新塑造美國在人力資源及科技水準上的國際領先地位;而日本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將醫療照護及觀光旅遊列為重點項目,在製造業方面則提出「製造業白皮書」,建議日本推出精簡功能之低價產品,以搶攻逐日崛起的新興市場。

相較於美、日等先進國家,中國由於仍處於工業化階段,自身需求仍有待滿足,因此中國政府將許多基礎且傳統的製造業列為重點振興項目,鼓勵企業經由合併擴大經濟規模,並透過政策補貼以達其刺激產品銷售,增加需求的目的;韓國雖然經濟規模尚不及美、日、中,但由民間組織的「新成長動力企劃團」主導產業發展走向,就「成功可能性」、「外溢效果」及「解決經濟及社會問題」三項準則,篩選出六大領域22個新成長動力事業,期望這些事業的總產值能2018年時提高五倍,達576兆韓元,創造8,000億美元的出口,並增226萬個就業機會。

借鏡其他國家經驗,檢視我國產業面臨的問題,解決產業發展面臨問題是我國當前必要的工作,但並不是短期內投入大筆資金用於設立專業園區,或引進創立幾個指標性個案就可以達成,產業結構問題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其調整也將會是漫長的挑戰,誠如孟子所言之「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畜,終身不得」。產業發展必須建立明確的政策願景、設定科學化的產業選取準則、培訓足夠的人力資源,加上一定時日的貫徹執行方能產生效果。由於產業政策涉及層面甚廣,並非簡短文字可加以通盤說明,我們僅對金融海嘯後台灣產業再出發的願景與方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供國內各界參考。

首先,在產業發展願景方面,觀察各主要國家所提政策,各國政府有其個別的政策主軸,再將此一願景具體細分至產業項目,例如美國著重人力資源及科技創新、日本重視趨勢及潮流的因應、中國強調內需發展所需產業,韓國則強化其科技成果之生活應用。反觀我國雖羅列出生物科技、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綠色能源、文化創意及精緻農業等六大新興產業,這六項產業分開來看都有其推動的理由,但若整體觀察,這六大產業是依循何種政策願景而產生?彼此間是否具有互補效益?抑或有資源重覆問題?這些疑點目前尚無法由有限資料充分了解,也使六大產業如何「由樹成林」進而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的效果將受到考驗。

其次,新產業發展必須要有充裕的人力資源加以配合,台灣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自然必須以國際化的思考加以應對,其中人才國際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政策目標,人才來源除了本土培育外,引進外國人才也是重要管道之一,除了補充部分產業專業人力不足的問題外,外國人才帶來的國際觀及不同思維,亦可提高國內高階人才競爭力。但目前我國除了低階勞力外,在國外人才吸引的成果並不顯著,相較於鄰近國家如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的人才爭取行動,我政府相關部會及政策似稍嫌保守,政府雖有保護國內就業的考量,但換個角度思考,引進優質外國人才,縱然可能在短期內排擠了部分國內白領工作者的機會,但若能帶動國內企業或企業內部門的有效發展,創造更多中低階層民眾就業,將對台灣經濟產生更大的貢獻,對此,我國實有必要重新檢視現有人力資源政策,以因應國際化的挑戰。

最後,產業發展必須有需求面的配合,方能產生有效供給,我國因內需有限,外部市場開拓與商機穩定便顯得至關重要,以目前與中國洽簽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ECFA)」為例,雖然因其具備自由貿易協定之內涵,有利於我方在中國市場與日韓等主要對手國產品的競爭,也減少與東協各國之間因關稅而造成的價格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兩岸經貿終究只是我全球經貿架構的一環,對中出口也僅占台灣整體出口的一部分,台灣產品不只在中國面臨挑戰,也必須有效回應全球化及區域整合的競爭,我國產業若單以中國內需為目標市場,不思升高格局至國際化發展,不僅無法建立全球競爭實力,長期也自限於地區性供給者角色。因此,政府如何ECFA外兼顧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不僅透過外部機會提供產業全球布局的發展誘因,也減少因市場集中於少數區域,而讓台灣產業再度面臨市場單一所帶來的風險,這將是金融海嘯後,我國產業發展願景中另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金融海嘯產業再出發出口結構品牌競爭力政策願景人才國際化自由貿易協定區域整合新興產業全球布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