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數位化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的一些故事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數位化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的一些故事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0/12/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2期》

貨幣的特殊功能是貨幣政策的基礎

發明和會使用貨幣是人類與其他動物重大差異之一,人類之外似乎只有猩猩曾被觀察到能使用本身沒有價值的東西來協助進行交易,而能使用簡單工具和語言的動物則比較多。貨幣使人類能進行複雜的交易和分工,也使人類經濟能高度進步,因此貨幣介入了大部分的人類經濟活動,在人類社會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透過貨幣的功能和角色來影響經濟,也就成為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然而經濟和科技的演變,現在似乎可能使貨幣政策愈來愈難有強大而明確的效果。

社會的各種改變使貨幣的功能和角色一直在變,人們對貨幣的瞭解或誤解,也就是和貨幣相關的理論或學說也一直在變,所以對貨幣政策和其有效性的信仰與爭論也一直在變。若採用了錯誤或不合宜的學說來指導貨幣政策的目標和方法,也可能效益不大甚至造成傷害。


貨幣功能改善時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改變

貨幣政策的效果多半是要透過貨幣的各種功能來實現,這些功能及可影響這些功能的其他因素的改變,都可能改變各種貨幣政策的效果。對這些功能和相關因素之瞭解不正確時,相關的貨幣政策主張也可能不正確。全球化、金融創新以及電子交易和數位貨幣的興起,也使各種傳統貨幣政策方法的有效性甚至適當性改變。歷史上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主張已發生很多次變化(M. D. Bordo, 2008),本文只談台灣幾十年來的一些故事和電子交易及數位化的可能影響。

貨幣通常被認為具有記帳的單位(unit of account)、交易的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以及價值的儲藏(store of value)三種主要功能。凱因斯(J. M. Keynes)認為持有貨幣有交易的(transactional)、預防的(precautionary),以及投機的(speculative)三種重要動機。羅柏森(D. H. Robertson)和蔣碩傑則主張另有為支出做準備的融資(finance)動機(蔣碩傑,1977)。貨幣政策的理論分析常透過這些功能和動機來影響經濟,但貨幣政策直接提供給政府或人民新創造的購買力,卻可能有更強大而快速的效果(陳博志,2014)。


官定利率曾是台灣重要而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利率是持有貨幣以及借款的成本,利率較高時,人們在價值儲藏上可能減少持有不給利息的貨幣和須付出利息的負債,而增加持有給利息的債券。高利率也可能減少人們現在的支出,特別是減少實質的投資。因此在利率由政府規定或控制的時代,利率是簡便的貨幣政策工具。台灣在1949年新台幣改制之後,政府仍無力嚴格控制貨幣數量,人們也仍有甚高的通貨膨脹預期心理。當時政府推出的優利存款政策即是把利率提到很高,以使不少人民認為物價上漲率大概不會高於這利率,因而實質利率可能為正值而值得保有存款,從而能降低支出到物價可以不快速上漲的程度,官定利率也就一直成為台灣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這高利率政策仍要貨幣供應量有適當節制時才能成功。國民政府在中國的最後階段面臨極大通膨壓力時也曾採用高利率政策,但當時經濟學者即指出,高利率放出或創造的貨幣量很可能使通膨反而惡化。

貨幣政策數位化交易媒介價值儲藏信用創造貨幣供應量利率政策全球化數位貨幣金融創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