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來臨之科技發展戰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來臨之科技發展戰略

孫智麗  (2006/03/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3期》

2050年人類的壽命有可能達120歲;糧食作物的栽種不再完全看天吃飯;塑膠製品將以玉米為材料、可為土地所分解利用;石油的枯竭也不再可怕,因為以農作物為本的生質能源可取而代之;不毛之地、鹽鹼地將會成為植物的生長樂園。這並非天方夜譚,因為有很多已經實現或者即將實現。生物經濟時代即將來臨,台灣應何去何從?請看本文分析…
 

生物經濟發展背景

隨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與生物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快速增進,美、英、法、日、德、中等國際合作人類基因組計畫21世紀初達成定序任務,已被公認為繼原子彈、人類登月之後第三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球生命科學進入了一個以蛋白質組學和生技藥品開發為重點的新階段。以功能基因組為基礎,產值超15,000億美元的新健康產業即將崛起。等到人類基因組序列全部確定,將進一步嘗試瞭解基因功能及演化規律。又全球也60多個微生物基因組的序列圖公布,威脅人類的主要疾病都可能找到新的治療方法,人類健康與壽命將大幅提升。

全球醫藥生技的發展重點為新藥開發(1),從預防、疾病診斷、藥物製造、治療等全面提升醫藥衛生科技水準。為保障人民健康和醫藥需求,各國競相發展愛滋病、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新型診斷技術及試劑、疫苗和藥物,也加強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新型診療技術與藥物開發。又高致病性禽流感陸續在各國發生,科學家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防治上已取得重要成果。而預防醫學的出現,改變人們的健康觀念,不是等到患病才到醫院求治,而應積極地預防患病,保持健康狀態。也就是借助基因晶片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測,可針對性地運用預防及醫學干預的措施,並可量身打造適合個人體質之個人化藥物,因此可減少醫療的盲目性、以及藥物的副作用。

農業生物技術中的轉基因技術、組織培養技術、動物胚胎移植技術,可加速改良動植物品種,以保障糧食安全、改善人類膳食結構,推動新的農業革命。生物肥料的使用可替代人類已經用了近一個世紀的化學肥料,生物農藥則可替代化學農藥,減少了對農產品與環境的汙染,甚至可改善鹽鹼或酸性的土壤。當江河湖泊被不同程度汙染時,可藉由生物養殖花卉、水藻及魚類以淨化水資源,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生物經濟生技產業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生質能源醫療器材台灣生技發展產業聚落生物經濟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