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家論壇】以價制量一定比數量管制好嗎?

 

台經月刊

 

【專家論壇】以價制量一定比數量管制好嗎?

陳博志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現實社會裡政府常必須設法降低某種產品的產量、消費量或進口量,在這些情況下很多人都會想到「以價制量」這種說法,也就是藉著提高價格、課稅或收權利金等方式,讓人們自動減少使用或生產的數量。不少經濟學家基於對價格機能的信仰,常主張這種價格手段比直接管制數量恰當,在很多情況價格手段也確實能保留較多市場機能,而且避免數量限制可能製造的壟斷力量。但也有很多情況數量限制可能較為恰當。

諾貝爾經濟獎得Gary Becker曾以一個對捕魚者設限的情況,來主張用課稅也就是價格機制比限制捕獲量更理想(附注)。然而這個例子卻恰好可用來證明數量限制很可能比課稅更能達到政策目標。

Becker表示年代美國東岸外海鱸魚數量嚴重枯竭,而在環保人士的鼓吹下,讓人以為對漁獲量設定上限就可以解決問題。Becker主張設定上限是很糟糕的方法,因為它會鼓勵漁民在捕魚季節剛開始時就搶先大量捕撈,以免限額被別人先用完。結果捕漁季一開始魚的價格會大跌,配額用完後卻又無魚可賣,漁民的生計更陷入困境。因此他認為比較好的方法是依漁獲量對捕魚者課稅,用稅率的高低來控制捕獲的總量,政府還可因而得到稅收。

Becker這個主張卻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政府乃至經濟學家通常並不容易知道要課多高的稅才可使捕獲量降到政策的目標值,也就是讓魚群可以合理繼續繁殖而不枯竭的數量。假設科學研究認為當前捕獲量若A以下,鱸魚的數量即不會枯竭,則數量限制的政策相當簡單,只要限制捕獲的上限不超A,即可保證達到鱸魚不枯竭的目標。但若要用課稅的方式以價制量,則政府尚須透過經濟研究,知道需要曲線也就是價格上升對消費者需求量的影響,也須知道生產者也就是漁民的供給曲線或者邊際成本曲線,才知道課多高的稅才可使捕獲量降A以下。而這兩項資訊通常並不易正確獲得,經濟學家的計量經濟方法通常只能猜測可能範圍,不敢精準地說出數值。更嚴重的是即使經濟學家大膽地估計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也只是在很多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下得到的推估值,一旦其他條件變了,供需曲線以及為讓捕獲量低A所需的稅率就須改變。因此課稅政策比限量政策需更多的資訊,也有更大錯誤的風險。

例如:在原先預想的情況下,政府設定的稅率即使恰可使捕獲量不高A而達到政策目標,政策施行後若牛肉價格上漲而使鱸魚的需求增加,鱸魚價格就會上漲而使漁民去捕A更多的數量。政府若未能及時提高稅率,捕獲量就會太多而使魚群枯竭,事後再調高稅率也已來不及補救。這種稅率忽然變成不夠高的情況也可能因為生產技術提高,成本下降,以及其他影響供需之因素的改變,甚至因為經濟學家對供需曲線的估計錯誤而發生。所以我們若不願冒魚群枯竭的風險,限量政策就比課稅政策可靠。

以價制量數量管制價格機制環境政策能源價格漁業保育電力市場國際競爭力產業政策政策評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