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內容之探討
黃偉倫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由於中國的經濟和市場規模快速成長,國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性也不斷上升。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進出口貿易額與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分別從2000年世界排名的第6名、第141名與第8名,成長為2008年的第3名、第127名與第3名,且大多數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2008年排名世界第一。
或如中國在1990~2008年間之FDI存量增加倍數(17.3倍)約為全球之FDI存量增加倍數(6.7倍)的兩倍,且在2008年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923.9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3.58%),其金額排名為世界第三,僅居美國和法國之後(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的FDI資料)。
FTA促進中國與東協經貿關係
中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原因之一是其自1990年開始,積極以外交的方式來促進經濟,並與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東協)等國際組織或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ssignment, FTA)。其原因為中國地廣人稠且具市場優勢,但較欠缺資金、技術及管理策略等,且FTA有利於簽約國之雙邊與多邊的經貿合作,以及各自優勢、經濟發展、競爭力和全球政經地位等的發揮及提升,所以中國積極運用FTA與各國交易貨物、服務與資金(梁志明,2003)。
中國積極參與各區域的經貿組織,並將FTA視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戰略。如中國與東協在2002年簽署的「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Framework Agreement,架構協定)是中國第一個FTA。該項協定在2002年洽談時,內容即包括談判時程、自由貿易區的時程、早期收穫方案、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措施(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爭端解決機制及多邊最惠國待遇等。
此外,中國於2010年與東協創始會員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成立「東協加一」(中國-東協自貿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東協新成員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也預定於2015年加入。再則,日本、韓國、印度、澳洲與紐西蘭也將加入東協,成為「東協加六」,且東協加六的各會員國間大都已開始進行FTA相關事項,如FTA已生效或簽訂、FTA已談判或同意談判、FTA已進行可行性研究或諮商預備作業等。各國積極加入東協的原因,是因為發現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歐洲聯盟(Europe Union, EU)、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等國際與區域經貿組織有助於經濟發展(Framework Agreement, 2002)。
根據上述的探討,由於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會透過FTA而緊密合作,且將對台灣經貿產生影響,其FTA的內容應值得關注。中國與東協的FTA內容包括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投資協定及爭端解決機制協定等四個領域,本文將以這四個領域分別探討中國與東協FTA的重要內容及原因。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投資協定、關稅削減、東協加一、爭端解決機制、經濟整合、區域戰略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