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圖【專題探索】我國民眾對新興精準育種技術認知調查分析
孫智麗.李佳玲 (2021/02/05) 《台經月刊第44卷第2期》
根據OECD資料顯示,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效益包括增加農業生產力、增加作物對極端氣候的耐受性及抵抗病害能力、提升產量、節省農業勞動力與資材的投入、促進生物多樣性等,並能迎合消費者及生產者的需求,開發促進消費者健康、增加儲架壽命、減少食物浪費、增加食品加工效能、提升環保效益等新品種。
據此,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於2020年11~12月之間,調查我國民眾對於「新興精準育種技術衍生食品」之認知與態度,以掌握民眾對於新興科技所關心的議題與考量因素,作為政策制訂之依據。本次調查共計536份有效回卷,以下就本次回卷進行次數分配統計,並就性別(男、女)、年齡(40歲以下或以上)、居住地區(北、中、南)等構面,在新興精準育種技術衍生食品議題進行交叉分析,比較不同性別、年齡、地區之民眾在各項議題上態度與支持度之差異,以作為政策溝通策略之參考。
回卷基本資料
在536份有效回卷中,與過去類似調查之樣本結構一致,其中男性與女性各占40.9%與59.1%;年齡在21~40歲占41.6%及41~60歲占43.7%居多,其次為61歲以上占12.7%、20歲以下僅占2.1%,比例偏低;調查地點在北部占55.4%、中部26.5%、南部18.1%;教育程度分布以大學以上為主(共81.2%);職業類別以上班族最多(52.8%),超過一半,其次是軍公教17.9%,再者為家管11.4%;家戶所得新台幣100萬元(含)以下及新台幣100萬元以上各占44.2%、55.8%。
調查統計分析
(一)我國民眾對於育種技術之疑慮
首先了解民眾對於現今育種技術之安全性認知(圖1),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五成以上受調者對「突變育種法」(Mutation breeding, 59.9%)及「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或「轉基因技術」(Transgenic, 50%)存有疑慮,此外,「新興精準育種技術―包括基因編輯」(Gene editing)等則有25.9%的民眾表示有疑慮。相對而言,民眾認為「傳統育種法」(Conventional breeding)有較高的安全性,僅3.7%有疑慮,比例亦低。而經交叉分析,在性別上,有兩成比例的男性(21%)對各項育種技術表示「都沒有疑慮」明顯高於女性族群(12.9%)。
精準育種、基因編輯、政策規範、食品安全、技術接受度、農業發展、健康風險、消費者態度、環境影響、管理參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