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觀光經濟貢獻之衡量工具——台灣觀光衛星帳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觀光經濟貢獻之衡量工具——台灣觀光衛星帳

左峻德、張錫聰、吳潔萍  (2021/12/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2期》

由於全球經濟持續成長、國民所得不斷增高,以及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觀光遂成為全球性的重要經濟活動。由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A UN Specialized Agency,簡稱UNWTO)的統計資料可知(注1),在COVID-19疫情發生前十年間國際旅遊市場呈現高度成長狀況。全球國際旅客入境人次由2010年的9.58億人次,上升至2019年之14.66億人次,成長幅度為53.0%;同期間因入境旅客產生之觀光出口金額由11,493億美元增加至17,163億美元,成長率為49.3%。相較下,資料期間台灣國際旅客入境人次由5.6百萬人次增加至11.9百萬人次,成長率為112.5%;觀光出口金額由104億美元增長至171億美元,成長率為64.8%(表1)。台灣不論在國際旅客入境人次或觀光出口金額皆遠高於全球之成長幅度,然而,其帶來的經濟貢獻和影響卻無法由現行的國民經濟會計制度(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即一般所稱之國民所得統計)呈現出來。

 

1  全球與台灣國際旅客人次及觀光出口金額

 

觀光活動所涉及之相關產品非常廣泛,例如餐飲、住宿、交通、旅行服務、休閒旅遊、購物等,幾乎所有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產業皆與觀光活動有關。但在現行SNA之產品與行業分類中,觀光並未被視為一種產品或產業。相對地,「觀光產業」為一種綜合性產業,分散於國民所得統計系統之餐飲業、住宿業、運輸業、旅行服務業和零售業等行業中。因此,在國民所得系統中並無所謂「觀光產業」相關的經濟統計。針對此種問題,SNA於1993年修訂版首先提出衛星帳(Satellite Accounts)的概念(注2),UNWTO亦建議建置觀光衛星帳(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 TSA),將觀光相關產品和產業由SNA中抽離,拆解相關資訊或由其他資料來源另行估算,以呈現觀光產業相關經濟數據,如觀光支出、觀光附加價值和就業等由觀光活動所創造之經濟價值。


台灣觀光衛星帳發展沿革

由於觀光衛星帳能呈現觀光活動之經濟貢獻,展示其在整體經濟的重要性,過去數十年編製觀光衛星帳因而成為國際組織積極推動的重要統計工作。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於2000年第一屆觀光部長會議,便將編製觀光衛星帳列為行動方案。當時之交通部部長葉菊蘭在觀光部長會議後,即指示觀光局啟動相關研究和編製工作。2001年觀光局開始委託「觀光衛星帳先期研究」計畫,根據聯合國、UNWTO等國際組織於2001年完成的觀光衛星帳方法架構―TSA2000(注3),同時評估我國當時的資料狀況,建置第一版的台灣觀光衛星帳(Taiwan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稱為TTSA2001。以TTSA2001之架構,觀光局於2002~2013年先後完成1999~2011年計13年度之台灣觀光衛星帳。

觀光衛星帳經濟貢獻需求面資訊供給面特性旅客支出觀光產業附加價值就業貢獻觀光政策國際旅客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