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深化改革看中國農業政策趨勢
莊朝榮 (2014/03/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3期》
中國農業的基本特徵
中國農業有三項基本特徵,以小規模家庭農場為主體、以糧食安全為核心,以及二元經濟結構,農業承擔著大量的社會環境功能。由於人均農業資源嚴重不足,中國農業是以小規模家庭農場為主體。中國人均耕地僅0.08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2/5。中國農業以家庭經營為主,經營規模狹小,每戶平均農地經營規模僅0.66公頃,相當於韓國和日本的1/3、歐盟的1/40和美國的1/400。因為農業經營規模小,生產的農產品大多供自給自足,農民收入低。儘管近十年來,在農民收入中,以農業為主的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中國農民人均年淨收入不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目前還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又中國在經濟發展初期,選擇優先發展工業化戰略,使農業資源向工業和城鎮大規模轉移,這種現象造成了城鄉與工農極不平衡的發展,也制約內需成長的潛力。而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2.6億的農民工,儘管生活工作在城市,卻分享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務。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使農業承擔大量的社會環境功能,導致城鄉之間勞動生產率、居民收入、基礎設施、社會醫療服務,以及社會保障水準差距過大。其主因是農村勞動力遷居受到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伴隨著戶籍制度帶來的教育、居住、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功能的差距。
中國農業是以糧食安全為核心,為了保障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需要更加重視小麥、玉米和大米在國內生產,並透過進口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以舒緩環境資源的壓力,但絕不高度依賴進口來滿足糧食消費需求。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當前中國農業在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至關重要,在社會保障、消除貧困、發揮經濟緩衝作用、保護生態環境上,則仍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國農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面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不論從耕地面積、水資源、基礎設施、科技投入、技術推廣、經營組織,以及人才投入等各方面觀察,在在顯示農業基礎相當脆弱,農業發展受到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制約。生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不足,突顯農村發展仍然落後。雖然農民收入有所成長,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依然龐大。平均每戶耕地規模難以擴大,農業收入再增長有限,不得不依賴非農收入彌補,但農民工社會保障依然受到歧視,難以轉化為城鎮居民。「十二五」規劃綱要「要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中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民增收管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明確指出未來農業支持政策方向,目前距離目標達成仍然遙遠。
中國農業、糧食安全、農業改革、城鄉發展、農地政策、農產品貿易、農村經濟、土地使用權、農業補貼、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