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中產階級市場之崛起
莊朝榮 (2010/04/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4期》
經濟成長帶動中產階級崛起
受到全球化以及中國採取經濟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快速成長。從1978~2000年,中國的每人GDP從不到400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在2003年超過1,000美元,2006年超過2,000美元。到了2008年,中國的每人GDP超過了3,000美元。估計到2010年底,中國每人GDP約為4,000美元,相當於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的水準。根據Global Insight 2009年6月預測,2020年中國每人GDP將達13,602美元,約相當於台灣2003年的水準。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預期將孕育出為數不少的中產階級,也會將中國從「世界工廠」帶往「世界市場」之路邁進。那麼中國中產階級日益龐大的消費實力,將潛藏龐大的商機。
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張偉博士認為,中產階級不僅具有緩衝貧富分化的社會功能,而且具有拉動消費、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經濟功能。在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但內需不足的中國,這種功能尤為珍貴。然而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各國都面臨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中國中產階級能否順利的崛起,有無形成障礙因素,中國國內的看法如何?外國人又如何看待?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中國中產階級的定義及規模
即使在發達國家,對中產階級的定義亦各有不同。世界銀行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指那些年收入介於巴西和義大利人均收入水準之間的人群(分別約為4,000美元和1.7萬美元)。2005年1月,中國國家統計局提出了一個標準:6~50萬人民幣,這是界定中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由2005年的5.04%擴大到45%。不過這項標準的範圍過大,在中國對中產階級的定義與中產階級人數一直是各方爭論的焦點。
在2003年一次全國性中產階級的討論中,中產階級被定義為: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儘管這樣的定義依舊難以量化估計,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不但會逐漸出現中產階級,而且這群人的數量還在迅速地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社會學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張宛麗,提出了研究「中間階級」的七項指標:(1)一定的知識資本及職業聲望資本;(2)職業的工作、勞動方式:從事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3)職業權力:對其授權管轄的工作物件擁有一定的調度、支配、控制權,對其上司及其業務安排,有一定的建議權、發言權;(4)收入及財富水準;(5)就業能力:主要指具有中等以上國民教育學歷水準、具有專業技術培訓資歷及掌握相應的職業專業技能;(6)消費及生活方式:有能力支付中等水準的家庭消費;(7)對社會公共事務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魏城,2006)。又根據2008年10月中國聯合早報報導,張宛麗表示,中國自20世紀九○年代後期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類似西方的中產階級,目前占總人口的13~15%。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春玲博士的研究指出,儘管缺乏一個被廣泛認可的中產階級尺度,該研究設定了四項標準:職業、月收入、消費與生活方式,以及主觀身分。符合全部四個標準的人卻只有4.1%。若用研究結果來推算全國範圍,這個比例則更低,只有2.8%,也就是整個中國的3,500萬人。李博士的研究顯示,有五類中國人最有可能成為中產階級,即高科技企業家、金融市場的管理人員、特別專業技能人員、外企管理人員和私營企業家(蔡振峰,2004)。根據中國經濟學家茅于軾的說法,按照西方對於執業資格以及經濟自主的標準,中國確實是有一群人數大約3千萬的中產階級,包括專業人士、商人以及企業主(Sorman, 2009)。
中產階級崛起、內需市場、收入成長、城市消費力、房地產支出、教育消費、商機潛力、消費轉型、多層次品牌、經濟結構調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