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後金融海嘯時代,日韓因應經濟景氣波動之政策剖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後金融海嘯時代,日韓因應經濟景氣波動之政策剖析

林虹妤  (2016/0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2期》

背景

在全球化潮流下,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在全球引發嚴重的流動性風險。國際主要國家間密切經濟合作、國際生產網絡緊密的上下游連結,再加上國際金融與投資活動具有跨國高度影響性,會導致原本單一區域或國家的經濟危機,將透過金融體系與產業鏈結擴大演變成全球性經濟危機。後金融海嘯時期,國際經濟情勢已不同以往,中國新常態與世界新平庸時代來臨,各國景氣在諸多變數影響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未來經濟態勢將更加詭異多變。

當金融海嘯衝擊結束後,自2012年起美國實施再工業化等一連串政策,主要是扭轉過分依賴金融業的虛擬經濟成長模式,利用復興製造業並加強出口成長。由於美國本身財政撙節狀況,經濟只能仰賴寬鬆貨幣政策,以持續復甦步調。200811月起,依序啟動四輪貨幣寬鬆政策,並201410月正式退場。美國歷經多次貨幣寬鬆措施與再工業化產業政策導引下,產業結構轉為內需導向,提升國內消費與投資,力降國內失業,直201512月美FED宣布正式升息一碼,整體經濟景氣從谷底攀升,美國總體經濟復甦趨勢確立。

然而,當美歐經濟成長力道疲弱之際,亞洲市場經濟效益成長則出現新的變化,國際熱錢流入新興市場,東協國家在景氣觸底後率先反彈,出現強勁的成長動能,成為支撐全球經濟成長的新力量。亞太新興市場隨著競爭力變化逐步調整轉型與積極升級,轉向提升國內需求、積極參與國際區域經濟整合議題以拓展更多新興市場貿易等兩大方向推動。隨著亞太市場國家產業競爭布局,中國崛起下外資吸納與產業移轉,亞太市場國家對內利用產業政策來協助產業升級轉型,以確保其國際分工地位與產業競爭優勢;對外則針對國際關係與區域整合,如RCEPTPP、雙邊/多FTA議題皆在亞洲掀起熱潮。

由此,隨著虛擬金融衝擊已擴散到實體經濟面景氣衰退,美歐經濟衰退,全球需求急速縮減,國際資金反轉挹注亞洲新興市場,使新一波亞洲中堅階級崛起意外帶動新的消費動能。然而,在各國陸續採用寬鬆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國際資金氾濫且流竄於各市場間,造成金融市場高度不穩定。為改善市場流動性和提振消費與投資信心,各國政府紛紛採取貶值降息等紓困措施,以避免金融市場再次出現系統性風暴。是故,在各國政策引導下出現亞洲貨幣競貶趨勢,且受到中國自主產業政策與進口替代之威脅,各國出口競爭更加嚴峻。由此發展趨勢,不論先進國家或新興國家未來面對經濟狀況將更加複雜、景氣波動更為加劇,且難以預測。

另一方面,由國際數據資料亦可看出全球疲弱的整體景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2015)IMF再度下調201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3.1%,持續下修全球貿易預測量。另根APEC公布的「經濟趨勢分析(2015)顯示APEC 21個會員經濟體經濟成長率2015年第二季時減緩3.1%,低於上3.2%2014年同3.4%)。現今全球經濟成長態勢仍屬疲弱,國際貿易減緩導致亞太地區經濟成長放緩,促使該地區轉而採取瞄準新興中產階層消費者的次世代貿易與成長激勵措施,以給更多的民眾和企業開啟新的經濟機會。

在談論因應景氣波動之政策做法之前,應可由景氣波動理論來探討引發景氣波動的主要因素為何,在瞭解引發景氣波動原因之後,進一步採取配合國內環境條件下適當的政策方向以促進經濟穩定與未來成長力道。所謂的景氣波動(business fluctuations or business cycles)是指一經濟體中特定總體經濟變數同時呈現週期性循環變動的情況,如當景氣擴張時,產出、消費都會上升,反之亦然。一般而言,景氣波動包含長期趨勢與短期循環波動兩部分。然而造成短期循環波動的原因,依據景氣循環理論,主要包含Hawtrey提出貨幣供給量增減會造成景氣循環;熊彼得提出創新活動可帶動投資,並進一步達到復甦景氣之效Keynes則認為景氣循環主要的來源為總需求衝擊,各方論點各異。除了量化的總體經濟變化或政策影響外,民眾對未來景氣的看法亦可能會影響景氣波動。這些因素皆可能為單一或多個、直接或間接造成一國景氣波動的背後原因。

目前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狀態,除了少數新興經濟體外,甚少有國家可以長期維持高度成長動力,尤其是像歐洲、美國、日本等高度開發的先進國家。從長期時間序列資料來看,一國的GDP成長率可以反映出一段時間內該國經濟是否維持穩健步調或可能陷入衰退。觀察日韓30年以來長期景氣趨勢變化(12),日本與韓國面對金融海嘯與亞洲金融風暴皆出現大幅異常波動,然日本整體反彈力道明顯高於韓國,民間投資持續增加是支撐經濟成長主要力道,出口則受到美國製造業回流與中國崛起之國際產業競爭因素,成長力道尚未回到過去水準;韓國整體而言平均經濟成長仍為疲弱,對外出口面臨中國進口替代政策威脅,產業競爭逐漸加劇,備受挑戰,所幸國內消費仍有餘溫,支持經濟成長2012年日本安倍晉三與韓國朴槿惠陸續上台後,針對日韓整體經濟皆進行改革性的政策規劃,本文分就貨幣競爭性貶值與金融市場波動、國內外市場拓展、企業革新與投資、提升勞動力與攬才等面向進行闡述。

日韓經濟貨幣政策FTA協定出口競爭力產業轉型內需刺激企業創新勞動市場改革區域經濟整合全球貿易趨勢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