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政府產業科技策略運作之邏輯思維及探討——專訪管理泰斗許士軍教授
採訪、整理/林雪瑜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在全球化加劇競爭及市場趨勢整合中,各國體認到產業發展對於國家競爭優勢有相當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必須面臨國際上競爭壓力的產業而言,政府的政策措施無疑占有關鍵性的地位。因為政府可透過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與法規等各領域的密切配合,逐漸導引產業向前邁進。
我國政府多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國內外經濟環境情勢的變動,為協助產業發展開創新局,引導新興產業發展及現有產業升級轉型,無不積極配合當時情況推動各項產業科技策略與政策措施。然而,我們卻發現,有時政府立意良善的策略與政策,執行成果卻反而大打折扣,甚至和原本在制訂時的原意和精神,產生背道而馳的情況。為何會如此?本文將透過專訪管理大師許士軍教授,藉由管理泰斗對策略規劃與執行之見解、產業的深入了解與經驗,以及對國內產業科技政策運作精準的觀察,解析當前政府產業科技策略運作的問題,提供政府產業科技計畫整體運作管理之新思維,使政府單位或社會各界對規劃政府、創造卓越的績效和建立競爭優勢,以及研思制勝的作為,有更完整且深入的了解,專訪內容如下。
意義分析是思考產業科技策略的基本環節
要談政府產業科技策略運作之前,第一步必須對「產業科技策略」有正確的見解,雖然產業科技策略這六個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字眼,但是對其實質內涵的認識卻多較為缺乏。因此,為讓大家能更清楚了解其功能與蘊藏的意義,我們採用猜謎語捲簾格的方式,由下往上先自策略的意義講起。
(一)策略、政策與計畫的關係與區別
首先,從策略開始說起,先要界定策略、政策與計畫三者的關係。策略(Strategy)是代表為達成某特定目的所採取的手段,表現為對重要資源之調配方式,在組織中屬指導原則,位階最高,且具指標作用,影響廣泛且長遠,同時也是規劃中最具動態的部分,其性質代表計畫中之骨幹。其次,政策(Policy)則是執行策略的一種工具、也是發展計畫重要依循的原則,具有普遍遵守的效力,介於目標和具體行動之間。最後,計畫(Program或Plan),則為實現與達成策略的具體方案 。
為讓大家對上述定義有更深刻一層的體悟,我們舉例說明,政府為因應台灣產業發展所面臨外在與內在變化的雙重壓力,外在方面,新的情勢包括新興經濟勢力的崛起,以及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開放龐大市場之強大吸引力,加速台灣勞力密集與低附加價值產業外移;內在方面,過去發展傳統製造業所強調之勞動品質與紀律,已然不足支持國內產業之升級發展需要。面對此種未來挑戰,政府以科技研發與創新為努力方向,選擇台灣最具有發展優勢與最具有競爭力之「兩兆雙星產業」為推動主軸,來規劃未來產業的發展願景,這應屬於政府所採取的策略。有了策略之後,如何執行就需要所謂的政策,指的是為落實「兩兆雙星」各相關部會依其權責配合推動一連串經過規劃和有組織的行動,如經濟部要負責的部分可能是協助企業解決水、電、土地等基礎環境面的投資障礙,並提供相關獎勵措施,加速建立產業群聚園區;教育部負責的是培養人才;文建會負責文化建設等。政策乃是為了達到策略目的,各相關機關均應配合的原則。再者為各實現策略相關機關所採取的具體行動便是計畫。這種計畫可能分屬不同部會,但更多的,乃是跨越部會的。由上述例子可知,從策略、政策到計畫都必須配合相關組織機構之職責,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產業科技策略、政府政策、策略規劃、科技研發、產業升級、執行問題、策略與政策、產業發展、創新思維、市場價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