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之探討

莊朝榮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扭曲的國際糧價政策

2008年隨著油價暴漲而釀成的世界糧食危機,導致幾十個國家因為糧價高漲而出現社會動盪。雖然中國糧價在這場危機中沒有發生激烈波動,但絕不意味著未來中國糧食可以高枕無憂。國際貨幣基金(IMF)2008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來,中國、印度、巴西與俄羅斯等金磚四國共占全球穀物需求增幅80%,其中,中國就占了一半。部分國家面對能源危機與減碳需要,大量使用穀物製造生質燃料,是促使糧食需求增長的另一因素。在供給方面,發展中國家主要糧食作物之生產力成長趨緩,加上人口增加造成可耕種的土地減少,供需因素結合起來,導致世界糧食庫存日益降低,未來全球穀物的供給能否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影響糧價的變化至巨IMF指出,世界主要糧食庫存2000年達到高峰,可支應120天的消費量,2008年已減少60天左右。隨著庫存逼近危險警戒線,各國大肆搶購糧食,糧價因此大漲。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顯示,即便是在危機高峰期,糧食供給基本上是充足的,只是價格太貴,加重了窮人的負擔。

糧價高漲會激勵農民增產,通常在下一期農作就能實現增產計畫。雖然農產品出口大國可致力增產,讓糧價回穩,但世界糧食市場遭各國政策干預而嚴重扭曲,相關措施包括進出口配額、政府補貼、價格支撐機制及其他干預手段。此類措施代價極為高昂,通常會人為地推高食物價格,促成最近這次糧價危機最重要的一項因素,就是各國政府對生質燃料的資助。此外,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耗費巨額資源,以保護農民收入,日本也採取極端措施保護本國農業,而美國政府與國會對本國農民的補助亦日益浮濫。這次糧食危機推高了農產品價格,這些國家非但沒有撤除或減少農業保護措施,還導致中國、印度、越南、阿根廷與埃及等國不是祭出新的出口管制,就是加強原有管制,加重這次糧食危機的衝擊。尤其重要的是,美歐國家坐視世貿組織的杜哈回合談判破局,讓世界錯失了改進國際農產品市場運作的良機,未來全球經濟復甦時,預料將再次為劇烈的糧價波動付出代(Cable, 2009)

 

糧食自給自足的重要性

發達國家對糧食出口的補貼措施,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是不利的。許多發展中國家是糧食危機的受害者,因為這些國家的農業水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極大,非常欠缺抵禦糧食危機的能力。當世界進入高糧價時代,糧食產品價格的調整,對許多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以及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必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經過這次糧食危機的衝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會更深刻體會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中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大,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能依靠國際糧食貿易,必須建立國內自給自足的基本方針。其理由是:第一,全世界糧食供求趨緊;第二,國際貿易量很小。每年大體4,800億斤左右,不到中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第三,中國大國效應明顯,買賣糧食容易引起價格漲跌。另外,還存在運輸成本問題,尤其是偏遠的農村,成本太高,消費者買不起。增加進口糧食雖然等於進口土地和水,但從中國國情看,只能適當進口,不能依靠進口。因此,在開放經濟環境下應對糧食安全挑戰,首先應當是制定適宜的糧食自給自足目標(李玉梅2010)。

糧食安全耕地紅線大豆進口農業基礎設施農民補貼農業科技糧價波動生質燃料糧食儲備城市化影響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