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我國人才培育困境與解方 - 以離岸風能產業為例
江守斌(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5/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5期》
淨零轉型所創造的新產業帶來全新的產業人才需求,亦正在帶動各國既有的人才培育政策與制度的轉型。預估至2025年我國離岸風能產業可創造兩萬個相關就業機會,如何填補人力缺口成為風能政策能否落地的關鍵挑戰。參酌日本離岸風能產業人才培育模式,其不僅止於學術訓練,而是創造具備「訓―用―聘」的一體化機制,串聯國內產官學與國際資源,讓教育內容與就業市場高度連結,確保學員結訓後能無縫銜接至產業現場。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以期實現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目標,其中離岸風力發電為重要策略之一。然而,近年來我國離岸風能產業卻面臨多重挑戰,特別是離岸風能產業是我國全新的產業,相關人才短缺為根本問題。人才供應及培育速度趕不上產業的需求,將會延遲離岸風能產業發展,也使再生能源目標無法如期達成。對此,一個優質且具效率的人才培育機制相當關鍵。
由於離岸風能產業係引進自先進國家,國內業者對人才需求殷切,產業界的參與意願應相當高,如果人才培育機制能由產業界、政府及學術界攜手合作,共同設計並推動人才培育計畫,應有機會加快人才的供應速度;在訓練階段引入產業參與,能夠使培訓內容更貼近實務需求,確保所培養人才具備即戰力;同時,在就業階段強化產學界的銜接,有助於提高人才就業匹配度及產業吸收效率。這樣的協同合作模式,不僅能提升人才培育的整體成效,更能在短期內顯著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本文以下將依序介紹台灣現行離岸風能產業的人才培育機制,以及日本幾個離岸風能的人才培育機制,最後則會綜整提出我國離岸風能產業人才培訓及供應機制的調整方向。
台灣離岸風能產業人才培育現況
2021年我國宣布進行國家淨零轉型,並發表《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及「12項關鍵戰略」,作為該議題的重要政策依據。該戰略涵蓋能源、產業、社會各領域淨零轉型規劃。其中,風力發電主要由經濟部能源署負責規劃與執行。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報告顯示,政府規劃在2025年達成離岸風能裝置容量5.6GW,2030年提升至13.1GW,並在2050年進一步提高至40~55GW。
據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盤點,目前我國離岸風能團隊中技術人員約70%為外國籍,本地人力僅占30%,顯示我國本土人才培育量能不足的問題。根據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離岸風力發電產業2021~2023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有近57%的風電相關廠商反映人才供給不足。2018年時預估2020年需新增2,100名離岸風能人才,當中包含技術、環境安全與專案管理人才等。並且預估未來每年仍需新增約293~360名專業人才,才能滿足行業成長。然而,截至2020年年底台灣離岸風能從業人員僅約1,600人,顯示產業持續投資,造成人才需求以倍數成長,而人才供應來不及跟上。政府規劃至2025年離岸風能產業可創造兩萬個相關就業機會(注1),如何填補人力缺口將成為風能政策能否落地的關鍵挑戰。
離岸風電、再生能源、淨零轉型、人才培育、訓用聘一體、產學合作、GWO認證、NOA、在地技術養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