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農村市場的內需拉動與金融支持
王 浩(作者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研究所教授) (2006/05/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5期》
刺激內需根本何在?
2006年3月14日中國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中國五年規劃是國民經濟發展遠景目標和方向,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發展的行動綱領,極具重要意義。在《綱要》第一篇第二章“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中國無論在政府層面,還是學術界,大家普遍認為,擴大內需無疑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之一(注1)。
事實上,中國政府早在1998年就開始了宣導和實施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為抑制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及擴大內需,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手段,推出了許多財政貨幣政策。金融方面政策主要有:(1)取消貸款規模控制,給商業銀行以充分的貸款自主權;(2)將法定存款準備率由1998年的13%下調至目前7%的水準;(3)大幅度降低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4)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手段,增加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的資金供應能力。在財政和其他政策方面,諸如公務員連續加薪、增加利息所得稅等等,但實際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新的“消費熱點”也一直沒有被發掘和培育出來。
中國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可以從快速成長的城鄉居民儲蓄額上得到印證。

與城鄉居民儲蓄額快速成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成長緩慢,如圖2所示。
有學者指出,零售並沒有被刺激起來,基本的原因在於企業獲利惡化和裁減員工的過程沒有停止,因此就業市場的改善沒有發生(注2)。基本原因果真在此嗎?
根據中國政府2000年11月1 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45,594萬人,占總人口的36.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80,739萬人,占總人口的63.91%,農村人口接近城市人口的二倍。但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如何呢?200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只有3,255元,不到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
農村內需、金融支持、人民幣升值、農村金融改革、農民收入、農產品競爭力、農村信貸、農村市場開發、社會保障、財政補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