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電影產業之未來與挑戰
劉瑋婷 (2010/08/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8期》
「電影產業」被認為是推動文創產業的火車頭,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民間企業都看好該產業的無限商機與影響力。以2008年最賣座的國片「海角七號」為例,該片創造全台5億3,000萬元台幣的票房,不僅結合了電影、流行音樂、演唱會等,電影放映後的附加價值還包括光碟片發行及電視、網路之放映等,甚至還帶動各拍片景點的觀光產業及商品消費等,其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已遠遠超過一部電影的票房,為多年來萎靡不振的國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再次受到各界的矚目。僅管如此,仍然有許多新的課題需要面對,不論是3D電影或是數位科技的普及、中國與海外市場的板塊變動、電影從業人員的專業與需求、跨業經營與產銷合作成為新的電影趨勢,這些都是國片需要面對的新課題,也將在本篇做全面性的探討。
走過電影歷史100年
文化創意產業中,電影產業以其高度的產業延伸特性,被視為隱藏著無限的商機及附加價值的旗鑑產業。以整體產業結構來看其垂直分工體系可以擴及電影業、錄影帶光碟業、廣播及電視節目製作業、音樂暨有聲製作業、遊戲製作業、漫畫業或電子出版品業,更可延伸到網際網路的互動式影音節目等。在產業的水平衍生方面,可以結合文具與禮品授權、工藝、旅遊、休閒娛樂、大型影音賣場等周邊事業。在創意人才方面則是結合各個不同的創意類型,如:圖像、音樂、文學、表演、美術與繪畫、工藝、藝術、數位軟體設計、原型設計等工作者。是以,電影產業可以帶動整個影音產業發展,創意影音產品得以藉由跨業整合及產業鏈的形成,使其附加價值無限延伸。不僅如此,藉由電影的播放,一國的文化及人文思想將隨之散播至世界各地。
電影的歷史才過100年,但是在現代卻能影響人們的行為、思想、文化,乃至於政治、經濟,其發展遠超過剛發明時單純影像的紀錄與重複放映,它已從原來五分錢票價變成全球媒體經濟的要角,抓住的不光是觀眾的眼光,同時也吸引有野心的商人。當觀眾在戲院中體驗生活中的想像力與生命力的刺激時,它其實以一種簡單的故事結構,但在一種全黑的催眠與說服的放映環境中,說明某種生命教育,它已不是聽故事而已,而是各種經由創造力所延伸的故事架構,讓人經驗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種種挑戰,這種重要的電影發展現象,為了要讓觀眾值回票價,它更需要專家的知識,經驗的包裝,結合一流財經人員,形成一個完整的電影業生態、其中包含有效率的組織、經濟性的市場價值要求、藝術性的心理審美滿足、社會性的生活應用與科技運用,這就是電影產業。
我國電影產業之發展現況
我國電影從1982年四段式影片「光陰的故事」拉開了台灣新電影的序幕;1983年,改編黃春明小說的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確立了新電影的寫實美學;1999 年,台片票房僅占全年度院線票房收入總和0.4%的低潮期,2002年,台片無論市場還是創作力持續低迷。直到2007年的「練習曲」、「刺青」、「不能說的秘密」,及2008年的「功夫灌籃」、「冏男孩」、「海角七號」、「一八九五」等片都在票房上獲得好的成績(新聞局,2009),尤其是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是這20年來最震撼的電影現象,以超過5億台幣的總票房,成為台灣史上最賣座的華語片。
國片行銷、3D數位技術、跨國製片、城市影像行銷、華語市場、電影政策、人才回流、影視觀光、創意投資、影展入圍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