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主要國家文化領域數據治理應用與數位發展策略
游凱文 (2023/06/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6期》
2017年起OECD推動「走向數位化計畫」,並提出衡量數據和數據流價值的路線圖等七大指標,用以衡量國際間數位治理的程度。有鑑於「數據是新石油」的口號引領著數位化及數據治理的發展,世界各國在數據領域的軍備競賽中,英國、韓國與日本,透過國家級的數據戰略,全面性的Top-Down滲透至國家各個領域中,包含本文所聚焦的文化領域;而澳洲、中國以Bottom-Up的模式,因應文化相關領域所需,對症下藥,規劃其在數位時代下所適合之數位轉型策略。
隨著數位科技的創新發展與普及應用,全球所生成並累積的龐大「數據」快速增加。根據Statista統計,2020年全球創造、蒐集、複製及使用的數據量為64.2 ZB (1ZB=1012 GB),且在近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下,各種實體交流轉為線上形式,更加速數據量的生成,Statista預測該數值將於2025年超越180 ZB(注1)。在此趨勢下,「數據」對於各領域的重要性程度日益提升,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的概念順勢被提出,且逐漸成為數位化時代下的基礎資源之一。
美國通過《數位責任與透明法》、歐盟提出《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建立適用之管理規範;而OECD亦提出信任與數據濫用的風險等指標,希冀對應產業政策,並完善數據政策法規等。
OECD數據治理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定義,數據治理指的是跨及各政策領域、跨組織甚至跨國間,能夠影響數據及其各循環階段(創作、蒐集、儲存、應用、保護、分享、刪除等循環階段)之技術、政策、監管或相關制度等各種面向(注2)。
近年OECD致力於數位治理相關研究,並自2017年起推動「走向數位化計畫」(OECD Going Digital project,注3),於各階段中針對特定主軸發表相關研究報告,包含第一階段聚焦數位治理政策方向及數位轉型的衡量方法;第二階段則探討數位發展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三階段著重於如何透過數據治理促進經濟與社會福祉的成長;同時也提出「走向數位化數據治理政策制定指南」(Going Digital Guide to Data Governance Policy Making,注4),協助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在數位化時代下能發展出合適的數位政策,朝正向的數位環境發展。
除相關研究計畫,OECD亦提出七大主題與其相關指標(注5,表1),用以衡量國際間數位治理的程度,包含:(1)數據與數據流的趨勢(Trends in data and data flows);(2)數據使用與其相關技術(Data-enabling and data-enabled technologies);(3)社會與福祉(Well-being and society);(4)商業創新與生產力(Busin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5)信任與數據濫用的風險(Trust and risks of data misuse);(6)數據政策法規(Data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7)衡量數據和數據流價值的路線圖(Roadmap fo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data and data flows)。
數據治理、數位轉型、文化產業、數位科技、數據應用、國家戰略、數據政策、創意經濟、數位文化策略、數據法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