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知識經濟時代之商業環境探討——論評價產業發展與管理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知識經濟時代之商業環境探討——論評價產業發展與管理

蘇瓜藤、夏冰心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在創新無限的現今21世紀,智慧型手機是大家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備;此外,各樣方便好用的APP、日漸出現的各種穿戴式裝置,提供個人體適能資訊、網路購物或感應之無紙面貨幣收支、遠距醫護、影視音樂及線上遊戲等,都愈來愈受到大家喜愛。因此,愈來愈多的企業,其經營的重心,已由土地、廠房、設備等傳統的有形資產,轉變為沒有實體的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中最為核心者為智慧財產,例如: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祕密等,先進各國皆有法律保護,且早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工具。各式智慧財產訴訟不斷發生、智慧財產買賣及授權等交易頻繁、以無形資產為目標的企業併購亦屢見不鮮。知識經濟裡常見之此等現象,皆已宣告無形資產的普及化及其重要性,也因此不論大至跨國型企業、小至網路商務的個體戶,都將因為需要妥善處理相關的實務問題,產生對無形資產評價的需求。該等實務問題牽涉非常廣泛,包括智慧財產的交易、智慧財產訴訟賠償的裁決、智慧財產繼承的課稅、無形資產在財務報表的呈現、無形資產的管理、無形資產作為融資擔保、無形資產的投資評估等。相關的評價技術,亦由傳統之不動產估價,提升至複雜之無形資產評價,也帶動了評價產業進一步發展之需求。

 

我國產業發展現況

依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2014年12月我國工業生產年增率,以高智慧財產之產業為主,其中電腦電子光學18%占第一、機械設備15%占第二、電子零組件12.9%占第三。工研院技轉中心的統計,亦指出智慧財產對產業經營之影響;例如於2005~2014年11月間,我國產業結構所偏重之ICT領域,捲入智慧財產訴訟案,幾乎是逐年遞增;於2014年暴增,至11月止高達225案數,影響甚廣(表1)。在該等案件中,電腦產業所占之案數及家數皆為各產業之冠,顯見愈是重要且具競爭力之產業,其智慧財產愈可能涉及訴訟。智慧財產訴訟及授權交易,皆涉及高度專業之法律技術,同時亦倚賴高度專業之評價技術協助,以評估智慧財產訴訟時之求償金額及授權交易時之價值。支援該等智慧財產訴訟之高品質評價服務,在美國每小時收費可達800美元。

 

1   我國產業訴訟案統計

  

依據商業司資料,2015年1~3月我國之併購案件共計58件,金額達新台幣245億元;而Dealogic公司調查顯示,全球的併購案至4月8日就已高達1.03兆美元。我國自2002~2010年只有1,523件併購案(新台幣7,009億元);但根據聯合國貿發會(UNCTAD)的統計,全球併購金額已從1990年的1,506億美元,成長至1999年的7,201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19%。相比之下,我國企業併購活動遠遠不如國際上之熱絡程度。

併購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三:(1)策略性因素,例如:分擔高科技之巨額投資成本和縮短開發時程;(2)政策性因素,例如:投資東道國廣泛採行取消限制、投資自由化的政策;(3)商業性因素,例如:生產能力過剩,若干行業需求嚴重不足。對國家而言,企業併購是調整總體及產業經濟結構及藉以提升經濟效率之可用工具,可惜我國未能善用此一工具。

對企業而言,併購常是取得重要無形資產的手段。例如:新竹科學園區的中美矽晶,在七年內發動六次跨國併購案,使其製程技術從老舊的三吋矽晶圓材料,延伸到最先進的12吋矽晶圓、太陽能矽晶圓與LED磊晶藍寶石基板,帶動營業收入成長3.3倍,並從全球第11名的半導體矽晶圓廠,成為第六大。2011年8月,惠普曾以110億美元收購英國資料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然而,經過惠普內部調查卻發現,Autonomy疑似在收購前虛報財務資料,導致惠普以高出當時Autonomy股價58%的價格收購,而虧損88億美元。此二例顯示,智慧財產對企業經營具有重要影響。

此外,企業完成併購後,依規定應進行收購價格分攤。該等分攤作業常涉及智慧財產評價,是非常精緻又繁複之專業工作。

無形資產評價智慧財產融資IFRS公允價值產業創新條例評價準則技術交易市場專業認證制度評價人才培訓金融挺創意國際比較法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