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疫不容緩的醫世代——國際醫療產業的創新轉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疫不容緩的醫世代——國際醫療產業的創新轉型

徐彥婷  (2021/06/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6期》

   自2019年以來,全球受COVID-19衝擊,死亡人數至今仍不斷攀升,近九成以上的國家淪陷,這波疫情不僅衝擊全球經貿動能,國際貨幣基金組(IMF)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幅度3.5%1),該組織之首席經濟學家吉戈皮納(Gita Gopinath)2021128表示,疫情將2020~2025年間造成嚴重的破壞,全球經濟損失將超22兆美元(2)。此外,更突顯醫療體制的不堪負荷,並澈底改變昔日產業集中創造規模經濟之思維,各界均意識到經濟和供應鏈不能仰賴單一國家,故開始鼓勵企業回流並加重醫療產業之投資力道,強化國內生產醫材與醫藥產品之能力,希冀達到醫療供應鏈本土化。

在醫療物資供應鏈匱乏,及部分國家禁止出口情形下,各國競爭相關物資愈演愈烈,進而促使各國政府與產業重新審視高度未被滿足之醫療需求領域。此外COVID-19帶動防疫產業需求成長,從個人防護產(PPE)、疾病檢測、診斷、治療至疫苗,涵蓋醫療器材與醫療藥品兩大市場。估2020年台灣醫療器材產值為新台1,229.87億元,年1.9%2020年生技醫藥產業產產768.1億元,年5.5%3)。

而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每天確診人數不斷創下新高紀錄,各國醫療機構負擔加劇,醫療產業面臨嚴峻考驗,政府為防止醫療體系崩潰,皆積極開放遠距醫療政策,讓非重症民眾以遠距通訊方式獲得專業醫療諮詢,因而刺激全球遠距醫療使用需求成長。根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遠距醫療產值約614億美元,在疫情推升下,2020~2027年預估複合年成長(CAGR)25.2%4)。

整體而COVID-19疫情讓企業意識到原料自主之重要性,醫療產業自原先高效率分工之全球供應體系,轉變為以本土市場為主之小型供應體系,逐漸朝向戰略化發展。本文將借鏡疫情下各國政府施行舉措及催生出之新興醫療產業,探討疫情如何加速驅動產業轉型,希冀從中歸納萃取出我國可行之方向。

 

醫療產業概況

全球疫情蔓延下,前期以防疫物資、檢測診斷為主,著重預防及相關防護工作,後期則因應疫情發生以治療、免疫為主。同時造就防疫科技應用之崛起,加速許多創新產品或營運模式萌芽。以下將從醫療器材、醫療藥品及智慧醫療產業觀察各國推展情形。

(一)醫療器材產業

中國昔日係醫療器材出口大國,然全球受疫情影響,防疫產品需求暴增,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全球向中國進口醫療防護用(PPE)之依賴度愈來愈高,20201月占比六成,提升5月的八成(5)。然各國也意識醫療用品過度依賴中國之風險,故紛紛對防疫產品包含口罩、防護衣、隔離衣、護目鏡、額溫槍、呼吸器材等醫療物資興起保護主義,試圖建立獨立自主、不受外力干擾的生產體系。

防疫科技智慧醫療遠距醫療醫療器材醫療藥品產業轉型供應鏈本土化非接觸式經濟創新科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