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從「歐洲的病人」到「賽爾提克之虎」——愛爾蘭的成功之路
高仁山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愛爾蘭共和國近年來在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表現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典範。事實上,愛爾蘭在1980年代被稱為「歐洲的病人(Sick Man of Europe)」,經過短短20幾年的努力,已經從歐洲最貧窮國家之一,發展成為最富庶的國家之一,也是被認為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今日,愛爾蘭已經被冠上「賽爾提克之虎(The Celtic Tiger)」。愛爾蘭今日的成就,其實經過了許多重要的關鍵歷程,而到底愛爾蘭是如何從昔日「歐洲的病人」中復原,甚至成為「賽爾提克之虎」,這是本文所要描繪的重點。
在20世紀前,愛爾蘭一直是大英國協直接統治的「屬地」,長期的被壓榨及殖民統治,使愛爾蘭民族於20世紀初覺醒,決定獨立革命,但是愛爾蘭也因此形成了北愛及南愛兩個政治實體。
愛爾蘭獨立之後,與大英國協的關係極度惡化,過去的經貿依存關係不如以往。但是,愛爾蘭此時積極的加入國際組織,提升其國際地位,並從中獲得資源。最為顯著的,則是1955年加入聯合國以及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獲得了許多實質的援助。
1960~1970年代,愛爾蘭的發展經歷了一段突飛猛進的時期,這可歸功於1964年所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稅改及教改。然而,結構失調的發展卻導致了愛爾蘭往後20年的政治動盪期及經濟黑暗期。為什麼愛爾蘭能夠從從失敗中爬起來,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於1980年代末的「社會共識」及「Social Partnership Agreement」理念的實施(The World Bank, 2003; Economist, 2004)。
愛爾蘭的競爭力不是從其資源的多寡決定,而是由高教育素質的人民而定。從1960年代起愛爾蘭政府便極力推動優質、普遍的教育及免學費政策。除此之外,積極的改善環境,使人才可以留下來,加上愛爾蘭本身是英語系國家,以及美國的移民有很多是愛爾蘭後裔,這使愛爾蘭後來的發展很容易與其它先進國家接軌。
除了資源貧乏、天災人禍之外,社會的對立也造成愛爾蘭的人民對其未來發展失去信心,使得愛爾蘭過去150年來一直是處於人口外流的情況。愛爾蘭從1990年代開始擱置「南北愛爾蘭對峙」這項無法解決的社會持續分裂議題,並開始與英國修好,因而改善了愛爾蘭發展的大環境。許多外移的愛爾蘭後裔開始回流,新一代的年輕人也願意留下來發展。由於重拾對於未來發展的信心,終結了持續150年的人口外移潮。
愛爾蘭成為賽爾提克之虎,使歐盟各國都對其另眼相看,然而它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天時、地利、人和樣樣的配合。然而愛爾蘭是如何達到這一點,這正是本文探討的關鍵,也是台灣極應反省、思考及學習的地方。
本文以下各節,將先點出愛爾蘭的經濟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幾個困擾愛爾蘭百年之久,卻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之後再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面向,分別剖析愛爾蘭解決問題的成功之道,以及其成功背後的意涵。最後,再進一步省思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
愛爾蘭成功之路、賽爾提克之虎、經濟轉型、國際援助、社會共識、教育政策、科技發展、投資環境、愛爾蘭經驗、台灣經濟啟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