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服務業發展政策之觀察
吳福成 (2017/09/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9期》
中國自1979年推行改革開放之後,歷經30多年的持續工業化、信息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四化同步」進程,已帶動國民經濟大幅成長,以及居民收入水準提升,人均國民收入進入中高收入階段,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帶動消費結構升級,活化服務業快速轉向多樣化、個性化和高端化發展,並成為中國第一大產業。而今,上述的「四化同步」又被要求再納入火紅興起的經濟服務業化,並朝實現「五化同步」協調發展(注1)。
若說過去3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是製造業開放的成功,那麼未來30年新的改革開放成功預期將是服務業開放的成功(注2),屆時中國可能將從「世界工廠」邁入服務業大國。儘管目前中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背後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服務業整體上處於中低端價值鏈環節,生產率水準也較低,尤其對外競爭力更處於比較劣勢,遠落後歐美等先進國家,並導致嚴重的服務貿易逆差,但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以及到2025年的「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實現後,服務業增加值可望「十年倍增」,中國更有機會發展成為服務業強國。
研析中國服務業發展軌跡及其特徵
檢視中國服務業的發展軌跡,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達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產業。隨後連續四年在中國適度擴大總需求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下,服務業增加值成長7.8%,實現了對GDP和第二產業的「雙超越」(注3)。這時候的服務業增加值已占GDP的51.6%,對GDP成長的貢獻率達58.4%,比第二產業高出21.2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服務業的占比提高,多半是因為生產部門如鋼鐵、水泥、電力等的數據下跌太多所導致。但這也顯示在製造業不斷下滑且出口持續不振的情況下,中國唯一所剩的經濟引擎就是服務業了。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文指出,2016年服務業持續快速成長,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尤其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對當前國民經濟運行和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如今中國的服務業不僅是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也是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推助器」,更是孕育新經濟新動能的「孵化器」(注4)。除了在國民經濟產業發展扮演著「三器」作用之外,服務業因為占GDP比重過半,對促進社會就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為中國就業的「最大容器」。
目前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結構內投資最多的領域,2016年在其他領域投資成長速度趨緩的形勢下,服務業投資仍保持兩位數成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人民幣34兆5‚837億元,比2015年成長10.9%,成長速度高出第二產業7.4個百分點,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58.0%,比2015年高出1.4個百分點,並高出第二產業19.1個百分點。服務業新增投資更占全部新增投資的76%,其快速發展也帶動吸引外資投入快速成長(注5)。
中國政府為了開展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已明確定調將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把國家經濟產業發展從過去的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的格局。而為達成在2020年中國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該規劃也提出「深化改革,創建服務業發展良好環境」和「擴大開放,培育服務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兩方面的重大任務(注6)。2017年6月中國國家發改委更進一步印發實施「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統籌規劃未來中國服務業發展(注7),此舉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程、釋放經濟成長新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服務業、十三五規劃、數位轉型、服務業升級、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共享經濟、銀髮商機、智慧物流、創新商業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