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變化趨勢之分析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變化趨勢之分析

陳華昇  (2021/01/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期》

    2020年春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貿易與經濟,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一度採取大規模「封城」,以致出現交通、物流和人員往來受阻等情形,造成城市服務業停擺、工業生產停滯、資通訊產業鏈中斷;而中國資通訊產業生產受阻,則又造成全球相關產業受到衝擊。惟20205月後,中國較為有效控制疫情,其製造業復原、復工迅速,經濟下滑之情勢也轉為恢復成長。雖然如此,考量到疫情擴散,可能造成企業投資、工廠經營的風險,許多外資企業(包括台商)甚至中國本土企業,都有意將部分生產線或產能移出中國。特別是在疫情爆發前,實際上中國產業供應鏈已經受到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衝擊,以致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已展開調整,而疫情擴散影響更加速且激化此一供應鏈調整和移出中國之趨勢。


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對全球供應鏈變化之影響

21世紀初,中國出口連年擴張,台、韓企業和歐美大廠紛紛以中國作為其產品生產基地,使得全球供應鏈逐漸向中國集中;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每年享有巨額貿易順差,因而也引發世界各國憂慮產業鏈向中國過度集中之風險。

美國川普總統2017年執政後,希望扭轉中國在全球進行不公平貿易之情形,並基於經濟、資訊、國家安全考量,以及保護美國及其企業智慧財產,乃對中國對美出口產品採取加徵關稅措施,並管制美國關鍵技術及其相關產品出售予華為等中國企業,致使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之各國企業基於避免被美國加徵高額關稅,乃將其部分產能移出中國,而赴其他地區建立生產線,以建立異地備援之因應方案。同時,世界各國也紛紛採取吸引其跨國企業或供應鏈回流之措施,包括日本的「供應鏈改革」計畫、美國的「美國領先法案」及法國的「法國製造」等,因而全球產業供應鏈乃出現去中心化之發展趨勢,尤其資通訊產業供應鏈移出中國之情形更為普遍。

美中貿易戰最直接的影響,主要在於提高中國企業出口至美國的關稅成本,導致企業利潤及訂單減少。而在中國以代工為主的台商,因受關稅成本衝擊,勢須採取行動以為因應,故而許多企業紛紛調整生產布局。其中,許多中低階及組裝代工之資通訊產業仍留在中國,或者將部分產能、產線轉移到東協、南亞地區(主要為越南和印度);高階資通訊產業產能、產線則轉移到台灣或美、日。而企業規模較大、資源調度能力較強的資通訊產業跨國企業(包括台商),則能夠進行全球布局,在世界各區域增設生產點、生產線作為因應美中貿易戰之策略,達到分散市場、生產與經營風險的效益。以上顯示美中貿易戰對於中國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影響甚巨,促使其全球產業鏈形成分流、分鏈之趨勢。

觀察原在中國發展之資通訊產業台商的「分鏈」策略有四(1)保留一部分在中國的產能,開發中國內需市場(2)將部分產能移回台灣,重啟台灣閒置的生產線或擴大廠房(3)調整布局,因應品牌商的要求,將部分產能移往東南亞或印度(4)因應短鏈趨勢,配合終端消費市場進行全球布局。這四個策略彼此之間並行不悖,一個企業可以同時採行四種策略。

而部分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5G等,因與國防及戰略產業相關,涉及國家安全、資訊安全等,故美國政府已採取種種管制措施,要求相關產業供應鏈必須「去中國化」,中國為確保其供應鏈自主性,也逐步希望能夠「去美國化」,最終的結果就是形成「紅色供應鏈」與「非紅供應鏈」兩條彼此不重疊的「雙元供應鏈」。也因此,受到美國對中國「科技圍堵」之影響,半導體產業和5G網通產業則有形成美、中雙元供應鏈之趨勢。美國期望透過科技戰的方式抵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或至少達到拖遲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效果。凡此情勢都攸關全球科技產業發展,也深刻影響台灣科技產業的整體布局。

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短鏈化區域化數位轉型CPTPP供應鏈韌性產業聚落數位貿易分鏈現象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