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科研成果促進社會永續發展之觀察
張晏精 (2024/03/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3期》
永續發展成為近年國際上最重要的政策議題,代表人類在不斷追求經濟成長後,開始省思對生活環境、全體社會發展的影響。而經濟部運用績效管理機制,引導法人執行單位將節能減碳、人才培育、弱勢協助、偏鄉經營、急難救助等,轉化為具體執行方案及可衡量指標。而在協助產業轉型與升級面向,則建立VOCs單原子觸媒應用場域、蔬果包材循環回收、環保節能車輛競賽、導入新式醫材、提升身障者運動風氣等,展現科研成果為永續發展目標的落實及努力。
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為引領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共同方針。我國經濟部推動法人科技專案是以協助產業技術升級與推動產業發展為主要目的,但在協助產業履行社會責任上,也擔負一定程度的義務。本文擬觀察法人科技專案之研發成果應用於各種社會公益用途上,檢視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落實情形,並提出未來可以再精進之建議。
為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的挑戰,績效考評引導各單位將科專研發成果投入於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相關的應用,而經濟部建立完整績效管理機制,規範執行單位依科技施政重點、產業發展需求、自身定位及任務,規劃策略目標及做法。
永續發展的意涵及趨勢
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全球過度經濟開發已經造成嚴重環境汙染及資源銳減,甚至引發氣候環境變遷而危及人類的生存發展。自從1987年聯合國首度定義永續發展一詞為「滿足當代的需要,也能確保未來世代擁有發展的機會」,經歷多次各種國際組織的聚焦討論,終於在2015年由聯合國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其中包含17項目標(Goals)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作為各國政府規劃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指引,期許在全球共同努力之下,未來的發展能朝向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各種生存需求。
為了回應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趨勢浪潮並與國際接軌,2016年我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開始啟動相關研議,經過多次跨部會討論、徵集民間團體及公民意見,在綜合考量國際趨勢與國內需求下,於2018年發布「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共計18項核心目標、143項具體目標及336項對應指標,後續並視需要進行滾動修正,作為企業及民間團體實踐社會責任及進行各種經濟活動的指引。
法人科專績效管理的角色
經濟部為了推動產業創新,厚實產業技術能量及提升創新效益,自1993年起推動「經濟部科技發展專案計畫」,在科技專案的資源當中,以法人科技專案為最大宗,研發重點涵蓋智慧科技、永續科技、製造精進、民生福祉、服務創新等五大領域,透過法人研究機構的執行能量,結合產業界、學術界共同開發具有前瞻性、關鍵性及跨領域之產業技術,再將研發成果移轉至產業界落實應用。
永續發展、科技專案、績效管理、產業轉型、節能減碳、社會責任、創新技術、ESG策略、人才培育、弱勢協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