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資源循環,永續未來的解答——高碳排產業循環經濟之路
林秀英 (2022/09/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9期》
2021年關鍵氣候變遷指標創新高!人類正邁向災難浩劫
2022年5月18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公布《2021年全球氣候報告》(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1)指出,2021年溫室氣體濃度、海水溫度、海平面上升速度和海洋酸化程度等四大關鍵指標皆創新高,全球海平面近30年來上升了10公分。另外,因減碳成效不彰,暖化速度加劇,本世紀末全球將升溫2.4℃,人類正邁向災難浩劫。
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已經相當緊急,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防止氣候變遷帶來嚴重災難。「淨零」儼然成為當前熱門話題,目前全球前2,000大上市公司已有600多家響應承諾淨零排放,大品牌廠也勢必會要求供應鏈做到碳中和及綠色轉型。對台灣企業來說,淨零碳排已不是競爭力而是生存力了,更需要選擇正面迎擊這波減碳浪潮。
然而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高碳排或高溫室氣體排放的產業成為眾矢之的,如何減排乃至零排,甚至讓這些產業朝向資源循環,降低對自然資源開採,將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首要考驗。本文將分析高碳排產業如何透過投入或應用創新循環技術,達成減碳與能源轉型的目標,讓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並行不悖,化氣候風險為綠色轉型契機。
淨零碳排夢想很美,但減碳成績很現實
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國發會更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行政院會在4月21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並將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目前正在立院審議中。除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也將分階段,由大至小徵收碳費,最快2024年起實施。
就在我國公布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後,各行各業紛紛邁開減碳腳步之際,2022年7月22日經濟部能源局公布「110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卻指出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高達2,834億度,較前一年漲幅4.5%。由於為滿足大幅增加的用電需求,以燃氣、燃煤等發電方式供應,導致2021年每度電的碳排放未降反升,距離2025年法定的電力碳排係數目標更遠了。這也反映淨零碳排不是喊口號就能達成,而是一條充滿挑戰的實踐道路。
資源循環、淨零碳排、高碳排產業、循環經濟、能源轉型、CCUS技術、低碳材料、氫能發電、鋰電池回收、綠色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