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APEC區域經濟韌性的回顧與前瞻
邱達生 (2023/02/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2期》
APEC的組織設計並不特別針對因應外部衝擊,但是外部衝擊會弱化APEC的經濟韌性,侵蝕人民福祉。鑒於COVID-19衝擊APEC區域之際,APEC經濟體以嚴厲封城方式來降低疫情擴散的影響,故而經濟「韌性」或「復原力」即是讓突發衝擊傷害程度降至最低的能力,雖然此非APEC組織設計與組織特性的強項,但卻是APEC近來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前瞻2023年,將由美國擔任APEC主辦國,互連、創新、包容的優先領域,則為主辦國規劃「為各方創造具韌性且永續的未來」之主題設定。
成立於1989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是一個亞太區域的官方對話機制,其組織設計符合此區域經濟體開發程度差異顯著的特性。APEC的最終組織目標是區域整合,亦即透過合作、排除經貿障礙、提升經濟成長。而其追求區域整合的方式,也因應本區域政經性質,而經過特殊的設計,亦即在自願性與非約束性的條件下,讓APEC的會員經濟體取得決策共識。然而非約束性的組織,當遭遇到外部衝擊時,很難即時的發揮集體力量來抑制相關衝擊,最為明顯的近例,即是COVID-19疫情。
疫情在2020年爆發、蔓延後,讓APEC經濟體遭受嚴峻的傷害,彼時多數APEC經濟體出現經濟衰退。經濟「韌性」或「復原力」(Resilience)即是讓突發衝擊傷害程度降至最低的能力,雖然並不是APEC組織設計與組織特性的強項,但卻是APEC近來最受矚目的議題。「太子城願景2040」是APEC的最新目標,其三大支柱包括:「貿易與投資」、「創新與數位化」、「強韌、平衡、安全、永續與包容成長」。究其設計,不外乎為透過貿易與投資的擴大,並輔以創新科技作為引擎,最後鎖定追求穩定且符合環境保護與所得分配面向的經濟成長。因此探究APEC區域的經濟韌性,本文回顧外部衝擊,包括因應COVID-19與地緣政治衝突期間,並且前瞻後疫情時代APEC經濟體的表現,以及追求經濟韌性的面向。
2022年APEC經濟體面臨的通膨原因相當多重,除了過度的貨幣供給與運輸物流結構性阻塞之外,俄烏戰爭也進一步推升物價。當CPI年增率升高超過先進經濟體央行設定通膨上限,對民生消費的衝擊已相當嚴峻。
APEC區域經濟韌性回顧
總體經濟韌性是指一個經濟體除了必須展現受到衝擊時,有效控制產能下滑與資產損失在有限範圍的能力之外,也必須具備促使經濟恢復正常軌道與運作的能力(Hallegatte, 2014)。當COVID-19衝擊APEC區域之際,APEC經濟體以嚴厲封城方式來降低疫情擴散的影響,然而封城措施直接讓正常的經濟活動停滯,導致供需失衡、市場萎縮。因應需求減緩,企業被迫進行大規模裁員,並減少投資來反應財務虧損,導致失業率飆升,而若干APEC經濟體在當下甚至出現通貨緊縮窘況。
APEC、經濟韌性、通貨膨脹、後疫情時代、地緣政治、供應鏈韌性、財政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
分享: